风格类·通首惋恻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此作其在被谪时乎?首尾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沈郎”,自比。“未闻鸿雁”,无佳信息也。“鹧鸪啼”,声凄切也。通首惋恻。(黄蓼园 《蓼园词选》)
【词例】
浣 溪 沙
春 情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解析】 前人论苏轼词,有“豪苏”之说,认为苏轼词的主要特征是豪放旷达。此话不错。但也应注意到,东坡词的风格是相当多样的,有的深情凄惋,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的幽怨缠绵,如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有的冷隽幽静,如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裳 《皱水轩词筌》 还拿柳永词的代表作 《雨霖铃》 与之比较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 《浣溪沙》(春情) 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 ‘晓风残月’ 之下。”即是说,苏轼的婉约词也十分“正宗”。这首 《浣溪沙》 便属于此种情况。
上片首句 “风压轻云贴水飞”,是词人远望所见: 长空风紧,低垂的轻云在水面上迅疾飘过,就内容言,此句似在告诉人们,天气将要 “多云转阴雨”;就画面言,“轻云贴水飞”,却是很优美的景象。“乍晴池馆燕争泥”,写眼前所见: 一会儿轻云飞尽,天色忽而转晴,轻盈欢快的燕子在池塘馆舍间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窠。以上两句,纯是自然景象之客观描摹,很难看出作者的心情意绪,但下句的“沈郎多病不胜衣”就不同了。沈郎,本指南朝梁代的吏部尚书沈约。他曾致书友人徐勉,说自己年暮多病,日渐消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梁书·沈约传》)词人以多病的“沈郎” 自譬,还说自己连穿衣都感到很累,言下便有不胜感叹之意。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上两句,便可明白,词人对于“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是非常欣赏的,这正如他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然而由于“多病不胜衣”,游春的兴致大减,这就自然使他深感遗憾以至悲伤了。
在下片,词人也未明言自己的感伤情绪,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沙上”、“竹间”两句,是说词人信步沙堤,徘徊竹林时,不见鸿雁带来书信,但闻鹧鸪鸟发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声。词人说“不闻鸿雁信”,可见他希望有鸿雁传来亲朋的书信。鹧鸪鸟的啼鸣声,在古典诗歌的传统里,本有其相当稳当的感发游子思乡欲归的意义。如白居易 《山鹧鸪》 诗:“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罗邺 《放鹧鸪》 诗:“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郑谷 《鹧鸪诗》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明乎此,我们就能体会到,词人说“时听鹧鸪啼”,其内心是溢满了欲归不得的悲哀的。所以说这两句虽是客观叙写,但同样蕴含着词人凄切悲凉的感情。结尾“此情惟有落花知”,虽已点出“情”字,但仍未直接挑明“情”的具体内容。落花所悲叹的,当是春天已经消逝,美丽不能长久。词人视“落花”为知音,那么其心中之情,也就是岁月不居、青春虚掷、生不逢时、前途黯淡之类内容了。
此词题为“春情”,却丝毫没有从正面抒写观赏春景之后引发的种种联想、感触。但是通过上面的解析,我们却确实可以感知词人在客观叙写中寄寓了相当复杂的缠绵悱恻之情。黄蓼园称此词“通首惋恻”,是符合作品实际的。由于此词情调低抑,黄氏揣测作于苏轼“被谪”之时,也不无道理。但他把词中的许多描写一一“对号入座”,则不免流于穿凿附会。如说“首尾自喻”(即以为苏轼以“轻云”、“落花” 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都十分别扭。这是他受常州词派专以寄托论词影响过深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