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414)前后,陶渊明五十岁时所写,共十二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十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诗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此诗起首处气势恢宏:“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长空,星移斗转,又一次鼓动起诗人潜在的激情。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彻夜难眠。这四句诗承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凄的格调。诗人本怀有远大抱负,少年时即有大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象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了出来。想起少年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不让诗人感慨万端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地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念此还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以悲凉的心境,迎来又一个黎明。在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后面出现的变徵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旋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