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沁园春 问杜鹃》·陈人杰
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徒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周代末年蜀君杜宇所化。杜宇称帝于蜀,号曰望帝。禅位后退隐山中,欲复位不得,化为子规。子规每至暮春啼鸣不已,声声似说“不如归去”,其声哀怨凄切,古人称其不至吐血,其鸣不止。正是由于这凄迷幽怨的传说,杜鹃的鸣叫往往引出游子羁宦的思归情结。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此类话题可谓俯拾即是。然而陈人杰此词却与众不同,全词通过质问杜鹃,卒章显志,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篇翻案的文章。
词的上片,是对杜鹃的一连串斥问。首韵三句,针对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鸣叫,劈头问道:杜鹃啊,你拼命竭力地催人归去,而自己为什么偏不归去呢?这一问,立意新颖,力似千钧,顿将杜鹃置于尴尬境地。第二、三韵七句,针对杜鹃可能的遁辞,预为驳斥:是因为人鸟不同,故尔不归吗?可是,就连当年学仙而去的丁令威也要化鹤而归辽东,栖于华表。远到万里海上的燕子,也还会记得金陵乌衣巷的旧居,一年一度地回归(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同为禽鸟,你却因何不及它们呢?以上数句,从主观能力到客观条件否定了杜鹃不归的种种托辞,那么,杜鹃不归就令人费解了。故而,在上片末韵三句,诗人再次斥问道:既然毫无理由,那么,你为何要声声催去,而自己却羁留在荒郊野树上,啼血不止,洒满花枝呢?这上片歇拍妙极了,既是上片对杜鹃言行不一的总斥,又暗暗为下半阕开启出一方崭新的田地。妙就妙在“血洒芳枝”四字,本从唐人李山甫《闻子规》诗句“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化出,且此处只言下句,逗引读者联想其他,读者自会从中体悟到,原来杜鹃不归,非心不愿、力不能,实乃情不忍也。覆水难收,复国无望,重归故国,情何以堪!此即词家所谓“扫地即生”之法,这样,就将杜鹃之不归“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新内容暗暗牵入。
词之下片,是对杜鹃的劝诫和作者自明心迹。开首三韵六句针对杜鹃的伤情说:朝代废兴乃是常事,大可不必悲伤。细算来人世富贵荣华又有多久可享?且看那锦江之水,日夜奔流,可是号称卧龙的蜀相诸葛亮却早已谢世了。那玉垒山依旧巍然屹立着,可是“跃马而称帝” (左思《蜀都赋》)的公孙述又到哪儿去了?王莽篡汉时,公孙述为蜀郡太守,自恃地险遂称帝,后为东汉军攻破,身死国灭,“卧龙”、“跃马”之句是由杜甫《夜阁》诗: “卧龙跃马皆黄”化出,对仗工整灵动,力证历史变迁,达到了南宋沈义父所云: “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 (《乐府指迷》)的极致。
“不解自宽”一韵作为一大转折,结束劝诫,开出自明心迹之渠:杜鹃啊,你不晓得上述道理,反而徒然呼唤,劝我归去,我辈的行藏,你哪里懂得啊。
结末一韵,借向杜鹃说明自己行藏用舍之道,表明心迹:不是我不肯归去,只是时机未到,待我“封侯事了”,为国建功立业之后,再踏上归兮之路(作者是福建人,故云归路曰闽山),也不为迟。
全词构思精妙,先对杜鹃写的“徒然相劝”加以指责,而后以剖白之语表明心迹。人鸟对话,看似诙谐,其实严肃其里,表现出一个重大主题,有如面对一个喋喋不休劝自己归隐的人,将之驳斥之后,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气概道出了“封侯事” (当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罢方归隐的豪迈志向,浩然之气,溢于词表。洵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