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钟志清《罗摩衍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释义

钟志清《罗摩衍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钟志清

【作品简介】《罗摩衍那》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两大史诗”。全书用梵文写成,约两万颂,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及《后篇》。史诗以罗摩与悉多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描写对象,中间穿插许多小故事,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与世俗人情的各个方面。在艺术表现上,《罗摩衍那》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堪称后世叙事诗歌的典范,被古印度人称作“最初的诗”,体现出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信仰与审美追求。

关于《罗摩衍那》的成书,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罗摩的故事起源很早,在各种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印度最早的文学著作中,都有记载,但时间无从考究。有关罗摩的长篇诗歌的出现是在甘蔗王朝,由一些歌人创作成诗歌或唱词以各种片断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据我国当代学者考证,《罗摩衍那》源于民间伶工文学,最初只是在口头流传,后经民间艺人反复增删、修改,几经变迁,仍无定本。其成书时间跨度很大,约始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到公元2世纪方有定本。7篇之中2至5篇为全书原始内容,首尾两篇属后增补的部分。

至于《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印度也有古代仙人、金翅鸟之子、语法学家等说。甚至有关他姓名的由来,也流传着一些颇富传奇色彩的猜测,如说他静坐修行,数年不动,身上成了蚂蚁窝,遂名为“蚁垤”等。蚁垤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作者,他大概是在前人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加工、整理与统一,使之初具今人所见的史诗规模。

《罗摩衍那》,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年出版。

【内容提要】《童年篇》:苦行者蚁垤向仙人魁首那陀罗请教谁是当今世上德行最完美之人。那陀罗便给他讲述了罗摩的故事。蚁垤以输洛迦为律,编写纂述罗摩故事全传,教给罗摩的两个儿子朗诵。二位王子合起声来,纵情歌唱。

从第5章起,罗摩的故事才真正开始,它由罗摩二子朗诵出来:

阿逾陀城内居住着一位十车王,是甘蔗王族的英雄。他通晓吠陀,虔敬守法,勇武异常,宛如一位大仙人,扬名三界,深受百姓拥戴。辅佐他的大臣,也个个德行纯懿,睿智精明。但十车王却忍受着无子的熬煎,于是决定举行祭祀求子,请鹿角仙人来主持大祭。

天神、干闼婆、悉陀及最高的仙人,遵照仪规前来。他们向大梵天诉说罗波那凌虐众神,威胁天地三界,只有凡人才能把他杀死。恰逢此时,光辉的毗湿奴来到此地。天神们遂向毗湿奴行礼,请求他下凡托生为十车王之子,除魔祐神,为百姓造福。毗湿奴答应众神,化身为四,托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设睹卢祇那。

大梵天为助毗湿奴一臂之力,命众神创造猴子,以帮他平妖除怪。四位王子渐渐长大,到了婚配之年。此时众友仙人说有罗刹破坏他的祭祀,要十车王派罗摩前去除妖。罗摩偕罗什曼那随众友仙人一同前去,罗摩在众友仙人的净修林除掉罗刹,使祭祀得以完成。而后,众友仙人又领罗摩兄弟到弥提罗城参加阇那竭祭典。当年,阇那竭王在梨地时,拾到一个从梨里跳出的女孩,起名梨沟,即后来的悉多。国王将悉多养育成人,面对众多求婚者,他规定只有靠力量才能赢娶到悉多,他拿出祖传神弓进行考察,但没有一个求婚者可把神弓抓住或举起。年轻勇武的罗摩竟把那由5000个高贵而又强壮的男人费好大劲才可拉动盛它的铁箱的神弓弓背轻轻抓起,把弓一直拉到耳边,弓从中间折断。威力无双的罗摩赢娶到悉多,又大败持斧罗摩,携妻返回阿逾陀城。

《阿逾陀篇》:十车王感到老之将至,遂征求大臣及市民的意见,想给罗摩施灌顶礼,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全城市民欢欣鼓舞,把整座阿逾陀城装饰一新。小王后吉迦伊受驼背侍女的煽动,向十车王提出请求:立她生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将罗摩流放14年。早年,十车王在患难中曾答应可满足吉迦伊的两个要求。诺言出口,便受到宗教束缚。十车王又气又急,昏了过去。罗摩是孝子,为不使父亲食言,自动请求前往森林。一心忠于丈夫的悉多,想方设法恳请罗摩带她同走,罗摩百般劝阻,也无济于事。

罗摩携妻子悉多、弟弟罗什曼那前往森林苦行。城中百姓纷纷与之洒泪相别。罗摩命车夫偷偷套车出发,摆脱了那些追随的百姓。三人来到恒河岸边,受到尼沙陀酋长俱诃的欢迎,罗摩遣返车夫,渡过恒河,又渡过阎弁那河,最后来到质多罗俱吒山,在那儿搭草棚住下。

回到阿逾陀城的车夫向十车王报告罗摩情况,罗摩生母憍萨厘雅愤怒斥责国王。十车王遂告诉她自己少年时到山林中打猎,误将盲修行人之子射死,曾遭到诅咒。如今失掉爱子,是报应临头,他痛悔万分,终于死去。正住在舅父家的婆罗多被迎回国,为父亲举行葬礼。得知母亲已为他篡夺了王位,婆罗多大怒,坚决不肯继位,亲自去森林迎罗摩归来。罗摩闻听父亲薨逝,悲痛万分,遵礼举行祭奠。婆罗多及随同众臣纷纷恳请罗摩回国即位,但罗摩不肯,坚决要履行父亲诺言,并将一双鞋交给婆罗多,作为自己的象征。婆罗多携鞋回国,迁到难提羯罗摩城,权居王位,将鞋子供在宝座上,以待罗摩归来。

《森林篇》:罗摩一行三人进到森林深处的弹宅迦林,那些吃根茎野果、身着树皮衣、精通吠陀的仙人们以优渥的待客之礼款待他们,口口声声称罗摩是他们的国王,期望得到他的保护。三人所到之处,都受到优渥的款待,许多弁尼也纷纷请罗摩保护他们,均得到应允。

罗摩等人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10年,最后来到阿竭多仙人的净修林,仙人们送给罗摩毗湿奴兵器,并劝罗摩到般遮婆帝那里去,因为那是个美妙的地方,他们可在那里履行父亲的诺言,悉多也可在那里称心如意。罗摩他们辞别仙人,前往般遮婆帝,途遇神鹫金翅鸟王,听完金翅鸟王讲述完自己的身世后,罗摩大喜,把保护悉多的任务交给鸟王。他们在般遮婆帝,搭起一座茅棚,秋去冬来,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楞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之妹首哩薄那迦来向罗摩求爱,罗摩戏弄女妖说把她介绍给罗什曼那,女妖信以为真,向罗什曼那挑逗。大怒的罗什曼那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女妖到哥哥伽罗那里求援,派出的魔军大败,魔帅伽罗也被罗摩所杀,林中仙人皆大欢喜。

首哩薄那迦并不服输,前去楞伽城向罗波那报告伽罗阵亡的消息,并指责罗波那只沉溺酒色未尽国王之责。罗波那询问罗摩等人情况,首哩薄那迦绘声绘色进行讲述,尤其着重谈悉多姿色。魔王大喜,强令罗刹摩哩遮化作金鹿,智夺悉多。悉多一见美丽非凡、仪态万方的金鹿,便唤罗摩兄弟捕捉。罗摩命罗什曼那和阇吒优私保护悉多,自己去追赶金鹿,直至将化作金鹿的摩哩遮罗刹射死。这时,悉多听到罗刹们装出的罗摩的呼救声,信以为真,命罗什曼那前去援助,罗什曼那怕悉多遇难,不肯去。悉多遂大骂罗什曼那居心不良,罗什曼那一走,罗波那乘虚而入,强行劫持悉多,飞上天空。金翅鸟王起身相救,被打昏。罗波那把悉多掠到楞伽城,企图让悉多嫁给他。但悉多坚贞不屈,不为所动,被囚于后宫无忧园中。

失掉爱妻的罗摩愁绪满怀,含泪遍询林中花草、鸟兽,寻觅悉多的下落。罗什曼那劝罗摩勿像凡人那样悲观失望,二人从奄奄一息的金翅鸟王口中得知悉多已被罗波那劫走,并接受迦槃陀劝告,去与猴王须羯哩婆结盟。

《猴国篇》:罗摩兄弟来到般波池上,巧遇神猴哈奴曼,跟随哈奴曼来到哩舍弁迦山。罗摩同须羯哩婆对火发誓,正式结盟。罗摩帮须羯哩婆杀死仇敌波林,灌顶为王;须羯哩婆派四路猴军寻找悉多下落。一个多月后,三路猴兵空手而归,只有被派往南方去的鸯伽陀和哈奴曼仍继续搜寻,后终于得知有人曾看到罗波那劫走一位妇女,罗波那就住在对岸的楞伽城中,猴子中最杰出的勇士、风神之子哈奴曼被赋予进入楞伽城探寻的任务。

《美妙篇》:哈奴曼来到楞伽城,面对防卫森严的都城,心生一计,化作一只猫,潜入城中。月光如水,皓洁明朗。哈奴曼来到罗波那后宫,在无忧园找到悉多。悉多身边聚着一群女妖,她痛苦异常,芳容憔悴,泪流满面。她苦苦思念丈夫,相信丈夫一定会来救她脱离虎口。罗波那来对悉多威胁利诱,企图让悉多屈从自己的意志,遭到严辞拒绝。罗波那大怒,悻悻而归。哈奴曼目睹这一切,颇有感慨,竭力赞美罗摩及其家族的光荣。他现出原身,站到悉多面前,说明自己使者的身份,并拿出罗摩信物。悉多大为感动,向哈奴曼描述被劫经过。她交给哈奴曼回赠的信物,并告诉他一件只有自己和罗摩才知道的隐秘之事。哈奴曼大闹无忧园,被罗波那等罗刹擒住,罗波那命小妖点燃哈奴曼的尾巴,哈奴曼在城中窜跳,所到之处,烈焰随即腾升,楞伽城陷入一片火海。最后他告别悉多,跳过大海,同等待他的群猴一同返回,向罗摩详细报告了悉多的情况,并把信物交给罗摩。睹物思人,罗摩万分伤心。

《战斗篇》:罗摩在须羯哩婆的帮助下,调兵遣将,准备进攻楞伽城。罗波那闻讯,忙召集群魔开会,其弟维毗沙那劝他与罗摩言归于好,交回悉多,遭到辱骂,维毗沙那投奔罗摩。在楞伽城外,猴军与魔军进行鏖战。鸯伽陀、罗什曼那、哈奴曼、须羯哩婆等异常英勇,魔王之子因陀罗耆也英勇无敌,在战场上施展隐身术,罗摩与罗什曼那中箭倒在战场上。为疗救罗摩兄弟,哈奴曼奉命到北方神山去采仙草,他将山峰托至两军阵前,找到仙草,挽救了罗摩兄弟的性命。之后又将山送归原处。军心重振,猴子们火烧楞伽城。罗什曼那历尽艰险,把因陀罗耆射倒在地。

失去爱子的罗波那亲自率兵出战,途中凶兆迭出,险象毕露,几员大将接连殒命。罗波那与罗摩交手,天上群神前来观战,因陀罗赐罗摩战车,罗摩打伤罗波那,大骂他耍弄诡计,夺人之妻,后发利箭直射罗波那,群猴纷纷扔出石块,罗波那被击昏。

罗波那苏醒后,命车夫把他重新送上战场,路上凶兆又层出不穷,罗摩与罗波那又一次交锋。在天帝御者摩多里的提醒下,罗摩抓起从前大梵天赐予他的神箭,一举射死罗波那,众神、人皆大欢喜。维毗沙那被拥立为楞伽国王。

罗摩与悉多终于重逢,但他对悉多的苦难只字不提,却怀疑她的贞节。悉多痛哭失声,向火神高呼:“如果我是忠于罗摩的话,请火神保护我!”,说罢纵身跳入熊熊烈焰之中,火神把悉多托出,说:“悉多白玉无瑕,身、口、意都没犯任何错误。”罗摩遂收留了悉多。维毗沙赠罗摩云车,罗摩返回阿逾陀,与婆罗多相见。罗摩灌顶为王,立婆罗多为王位继承人。

《后篇》是《罗摩衍那》后加的部分。讲的是罗波那的身世与劣迹,哈奴曼的故事,罗摩的故事。罗摩的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罗摩做了阿逾陀国王,在他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出现太平盛世。但罗摩听到传言,说悉多久居罗波那宫中,有不贞行为。他十分苦恼,命罗什曼把怀孕的悉多弃到恒河岸上。蚁垤仙人收留了悉多,悉多生下孪生子俱舍与罗婆。蚁垤作完《罗摩衍那》教给二子朗诵,他们成为仙人的徒弟。之后,蚁垤带着两徒弟来到罗摩宫中,令他们歌唱《罗摩衍那》。罗摩逐渐得知他们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蚁垤领来悉多,证明她的贞节。但是罗摩却说无法说服城中百姓。悉多万不得已,向地母呼救。大地顿时裂开,悉多投入地母怀抱。罗摩十分悲痛,铸悉多金像,朝夕相对。

死神化作苦行者求见罗摩,提醒他要恢复毗湿奴形象,返回天空。罗什曼那先于萨罗逾河畔抛弃凡体。罗摩也决定归天,立俱舍与罗婆为憍萨罗南北王。猴子、罗刹及城中百姓随罗摩来到萨罗逾河畔,罗摩投入萨罗逾河,复化为毗湿奴,返回天宫。婆罗多和设睹卢祇那随之。

【作品鉴赏】《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之作,颇为集中地体现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信仰与审美追求。

标题“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或“罗摩传”。史诗中的罗摩智勇双全,功德盖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开明君主。蚁垤在全书首卷《童年篇》中就把他写成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人。如蚁垤问那陀罗:当今世上,谁有道德、最勇敢、解达磨、知感恩、说真话、忠于誓言、行为端正、真正爱护众生、聪慧有能……那陀罗沉思半刻后回答罗摩“具备了一切德行”。罗摩也是勇武的化身,他凭超群的武功,赢娶到阇那竭公主、美丽的悉多为妻,战胜了力大无穷、连群神也无可奈何的罗波那。因此,无论是天上众神,还是地上凡人;无论是父母、兄弟、妻子,还是阿逾陀城中百姓都十分爱戴他。当他被流放之际,妻子、弟弟主动请求一同前去;慈母为之肝肠寸断;父亲为之忧愁悲痛;阿逾陀城百姓泪流满面,与之难舍难分,人们追着他跑,“好像受热的人追逐水”。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起杜甫《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的诗句,杜诗所描写的是与骨肉至亲的生离死别,《罗摩衍那》表达的却是一种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出罗摩体恤百姓、百姓盼望明君的思想。史诗中的罗摩被赋予神化的色彩。他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到凡间的目的是惩治万恶的罗波那。其胆识、武功与德行都略胜一筹,达到一种圣明的极致,体现出神话中完美的英雄人格。但同时,他又足踏在地上,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他饱经忧患,历经艰难,不畏强暴,笃信达磨,恪守诺言,在他身上可看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委实又是个普通人。所以,这个人物身上融合着人性与神性,堪称人神统一体。在他身上,寄寓着古代印度人民的理想。但也不能否认,由于史诗流传年代久远,在这个人物身上也搀杂有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情绪,使其性格具有二重性。他一方面忠于父亲,但又无法保持失去王位后的心态平衡;一方面爱护弟弟,但又时时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家长面孔;尤其是他虽深爱自己的妻子,但却屡次怀疑她失节乃至将怀孕的妻子抛弃。俨然一副东方专制制度中的集权君主面孔。所以,罗摩这个形象既体现出史诗时代印度人的民本思想,也融合进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集权观念。

史诗中的女主人公悉多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印度人的审美理想。在体态上,她具有迷人的魅力;在情感上,她温柔多情,贤淑善良,热爱忠于丈夫;在意志上,她坚强不屈,忠贞不渝。当罗摩遭到吉迦伊陷害而被流放之际,她执意要随丈夫前往森林过苦行生活,以尽妇道。当被罗波那劫持并囚禁无忧园之际,她力拒一切威胁利诱,守身如玉,以尽妇节。即便有机会随神猴哈奴曼逃离楞伽城,她也甘愿放弃,她的信条是“我忠于自己的丈夫”,“除了罗摩——我不愿意,把任何人的身躯去摸”。当被丈夫怀疑“失节”,她毅然跳入熊熊烈火,火神将她托起,以显清白;当遭丈夫遗弃时,她虽心中大悲,但仍默默地承受这一厄运,生下孪生子;当蚁垤仙人把她带至丈夫面前为她辩护贞操,丈夫仍固执己见说无法取信于民时,她毅然呼救地母,投入大地的怀抱,以示无瑕,可谓“质本洁来还洁去”。悉多堪称印度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者,千百年来,她被印度人奉为妇女“坚贞的楷模”。

由于《罗摩衍那》是部史诗,因此它具有史诗式的恢宏。前文已经说过,《罗摩衍那》意为“罗摩传”或“罗摩的漫游”,它不仅颇为详尽地记述了罗摩出生、成长、娶妻、流放、加冕为王、得子、抛却凡体的全过程,而且反映了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十车王废长立幼,表面看来是小王后要挟所致,实际上却是当时宫廷政治斗争的缩影。阿逾陀、猴国、楞伽城三个王国都出现了兄弟互相争夺王位的事件,不仅仅是一种情节上的雷同与巧合,而是史诗作者借助描写王权之争表达民意,颂赞罗摩与婆罗多互让的精神,鞭挞猴国兄弟豆箕相煎的丑态。同时,史诗也肯定了为保护自己正当权利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反对掠夺人民的非正义战争。

由于史诗是在颂赞传说中的英雄,所以它竭力渲染英雄的本色。史诗中的罗摩勇武无双,罗什曼那、哈奴曼、鸯伽陀、须羯哩婆等也各具神通,即便是反面人物罗波那、因陀罗耆也力大绝伦,英勇无敌。如罗摩拉断由5000名士兵方能抬动的神弓的壮举,楞伽大战的迅疾、惨烈、悲壮,使史诗蒙上了一层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罗摩衍那》被后人称作“最初的诗”,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十分完美地体现了诗歌的灵魂——情味”。(印度斯·格·夏斯德利语,见《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27页,季羡林、刘安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情味”是古代印度文论中的一个概念,印度古典文论把文学作品中所带的感情色彩统称“情味”,它们是艳情、悲悯、英勇、奇异、厌恶、暴戾、恐怖、平静、慈爱、滑稽。夏斯德利认为蚁垤在写作《罗摩衍那》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迸发着悲悯之情。在《阿逾陀篇》中,闻知十车王要立婆罗多为太子,罗摩表面上冷静并不失大度之风,但见到母亲后便吐露心曲,告诉母亲发生了一件天大不幸之事,自己要到森林度过14个春秋,“到那里忍受痛苦和折磨”。在妻子面前,他“痛苦不堪,浑身上下罩满了忧愁”。尔后,又劝妻子尽守孝道、妇道,在他走后好好侍奉婆母与婆罗多,罗摩此时对爱妻讲这番话,的确在含悲忍痛,悲悯之情遂油然而生。继之,十车王的离世,婆罗多的伤感,悉多被劫后罗摩含泪问询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河流山川,寻觅悉多的踪迹,悉多被囚无忧园中苦苦思念丈夫,终日以泪洗面,猴王首领波林去世后的妻子哭夫,楞伽战场上罗摩的经历自述,悉多被弃时的痛楚,等等,都带有强烈的悲悯色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悲悯情味的诞生使史诗具有一种悲剧感染力。在阳刚豪气之中,又融进了几多阴柔之美。

史诗创造“情味”的方式之一就是写景抒情。《罗摩衍那》尽管以叙述主人公经历为主旨,但在叙述的同时融入了大量主观抒情描写,其中以写景最为突出。春夏秋冬,花鸟树木,霞光皱水,秋露寒霜,明月繁星,河岳山川,尽收眼底。景来情之媒,情来景之胚,写景的目的在于抒情述怀。东方文学重表现,重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强调客观万物,特别是自然景观对激发诗人情思的作用。中国文论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乐本》)“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咏物》)日本文学中也强调“四季感”。一般说来,“应物斯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二是客观景物与人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尽管姹紫嫣红开遍,心却怦然伤感。后者更具有悲剧韵味。正如季羡林先生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所说:“美妙绝伦大好春光,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自然处处怡情悦目;然而对于一个失掉爱人的罗摩来说,却只能使他的愁思更加浓烈,更加难忍。”蚁垤非常重视把诗中人物或角色心理上的反应透过自然景物表现出来,并让这种反应和自然景象彼此协调一致,使自然美与抒情美达到了统一。

《罗摩衍那》采用倒叙手法,从罗摩二子吟诵《罗摩衍那》开始,叙述罗摩的故事,结局又回到罗摩父子相见上,情节结构比较集中紧凑,与《摩诃婆罗多》相比,则显现出整体上的成熟。除前文所述各项特征外,它还采用魔幻、变异、夸张的表现手段。天上人间混为一体,人神妖魔同室操戈,罗波那的“三头六臂”,哈奴曼的“七十二变”,移山倒海,呼风唤雨,无所不及。《森林篇》中伽罗率军1.4万人前去向罗摩挑衅,路上天降血雨,马失前蹄,大鹫当头,鸟兽怪鸣,豺狼远遁,黑天蔽日,白昼彗星降落,池内荷花枯萎,大地震动,山林蒙尘,怪异现象,不一而足。在同一时空内,荒诞与真实并置,具有奇异色彩。

此外,史诗还注意语言修饰与格律的运用。

2000年来,《罗摩衍那》在印度流传很广,对社会政治、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流传到南亚、东南亚及中国等地。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