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道德经全集《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释义
释义

道德经全集《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释义

静为躁君

【原文】

重为轻根[1],

静为躁君[2]。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3],

虽有荣观[4],

燕处超然[5]。

奈何万乘之主[6],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

[1]重:沉重,稳重。

[2]躁:急躁,躁动。

[3]辎重:古代军队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4]荣观:华丽的住所。

[5]燕处:安居之地。

[6]万乘之主:乘指兵车的数量。万乘之主就是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之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

静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轻举妄动,

虽然有豪华的楼台亭榭,

但他安闲静处、超然脱俗。

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

却轻视自己而重治天下呢?

轻浮失去自身,躁动失去君位。

【解析】

这一章紧承上一章的内容,讲述了自然对人的制约及我们为何要顺应自然的问题。

老子一开始就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轻重、动静,在前面的第二章中出现过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对立统一概念,第十三章中出现过宠辱,这些概念的提出和论述,真实地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重和轻的关系问题上,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能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地球没有重力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们无法站稳脚跟,无法进食,生命的延续不再可能,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老子认为在动和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在这里,轻可引申为轻浮,动可引申为躁动不安。我们知道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这种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违道而行带来的后患,不顺应自然大道必然受到惩治。

圣人(得道之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圣人整天在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慎重考虑后再行动,决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是因得道之人顺应了天道,而不是恣意妄为。他们虽然有可供享受的华丽的亭台楼院,但他们身居其中,却怡然自得,超然对待安逸的环境,而不是心浮气躁,沉迷其中。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财富,是坦然地享受它们,还是依旧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老子那顺应自然的观点兴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如果一味拒绝繁华富足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追求物质和金钱本身并没有错,享受双手创造的财富并没有错,但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我们必须锻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去劳动而只追求享受是不合大道的,是应该为我们所摒弃的。

最后,老子将矛头指向了“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国王。当时的统治者过着纵欲色靡、奢侈轻浮的生活,他们狂妄、自大、焦躁、轻率,在老子看来,一国之君应当持重、守静,而不是轻浮、焦躁、轻举妄动。统治者以沉湎于玩乐享受为重,而以治理国家大事为轻,这是有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的,所以只会落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有违大道的暴君、昏君无不是以这样的残局收场,遭到后人的唾骂和鄙弃。

为人之道

善于自制:成吉思汗斩鹰悟道成大业

成吉思汗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与他善于制怒有关;而他之所以善于制怒,则与他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

有一次,成吉思汗带人去打猎。他们一大早便出发,可到了中午仍没有收获,只好返回帐篷。成吉思汗不甘心,便独自一人走回山上。

烈日当空之下,他沿着羊肠小径向山上走去,一直走了好长时间,他感到口渴。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细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从皮袋里取出杯子,耐着性子去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水。

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高兴地把杯子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吹了下来,将水弄洒了。成吉思汗又急又怒,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爱鹰捣的鬼。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

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又有一股疾风把水杯弄翻了,原来又是他的鹰。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于是,他一声不响地拾起水杯,再从头接着一滴滴的水。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杯子慢慢地移近嘴边。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

由于他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杀老鹰,疏忽了手中的杯子,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尽气力向上爬。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果然有一个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兴奋极了,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池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飞鹰救了我一命,正因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错了,他带着自责的心情、忍着口渴返回了帐篷。他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在生气的时候作决定!”这一决心,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错事,给他的雄图霸业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

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人,也都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被愤怒左右。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和友好交往。一旦如此,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几率便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学会自制,这不仅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从政之道

借惩暴君,巧谏国王

一天,魏文侯心情不错,就命乐师弹琴,魏文侯亲自起舞,诵赋。魏文侯一副全心投入的样子,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没想到大王还有这样高超的本领,平日里大王在朝上很是威严,大臣们都有些害怕。今天见大王有如此闲情雅致,在场的大臣们也很兴奋,有的也不禁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就在旁边不住地点头,夸奖大王跳得好,诵得妙。魏文侯看到大臣们这样欣赏自己的表演,就更加高兴了。于是就即兴作了一首赋,当他朗诵到“让我的话无一人敢违背”时,乐师突然停止鼓琴,并将案上之琴举起来向魏文侯砸去。刚才那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紧张的氛围,两旁的大臣吓得瞪直了眼。魏文侯也大惊,幸亏两旁武士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乐师手中的琴,并牢牢地把乐师按在地上。

魏文侯实在太生气了,本来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却被乐师搞得一塌糊涂,恨不得一口一口撕下他身上的肉。他坐在桌旁,吹胡子瞪眼,喘着粗气,怒视着乐师。两旁大臣都有些害怕,心想,这个乐师,太大胆了,竟然敢打大王,不是找死吗?乐师却神态自若,安静地趴在地上。魏文侯看到乐师竟然这种表情,就更加气愤了,大喊:“执法官来了没有?我要治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乐师的罪。”执法官忙快步跑到魏文侯面前,弯腰鞠躬,说:“大王,臣在,您有何吩咐?”魏文侯说:“按照我国法律,臣属打君主,应该判什么罪?”执法官说:“禀报大王,应判死罪。”说完,魏文侯喊道:“听到没有,快把这混蛋乐师给我拉出去,砍了!”说完,甩袖就要走,乐师听到这,忙说:“大王,臣有一言,请您听我说完,再让我去死吧。”魏文侯不耐烦地说:“快说,快说,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乐师说:“过去,尧、舜为君主时,唯恐自己的话没人反驳。后来桀、纣为君主时,唯恐有人反驳他们的话。今天您所讲的话和讲话时的神态颇像桀、纣啊。我心中气愤,心想一定是他们的灵魂附到了您的身上,因此,我举琴就打。我是在打桀、纣的灵魂,让他们不要依附在您的身上,使您也成为暴君、昏君。我在打他们,不是在打您啊。”魏文侯听到这,知道自己错了,就命人把他给放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