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自然 |
释义 |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自然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自然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在诗论方面,较早见于六朝齐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又钟嵘《诗品》反对堆砌故实,质言玄理,而标举“自然英旨”。在刘、钟之前及以后,运用“自然”概念者代不乏人,综其要义有五:一、自然(天)是一种本体性之美的本原。二、自然(天然、天成)为自存自在的审美客体。三、自然指创作主体特定的审美方式。四、自然又指艺术之美的境界、风格的一种类型。五、自然还是文字型文学语言审美表现的一种最上乘的境界。以上诸义,在古代是随着文艺美学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并在思辨哲学(主要指道、玄、禅,当然儒家如《易》也言自然)的推动下,逐步展示出来的。在道家及玄学哲学中,“自然”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重要范畴。而在南北朝以前的中国古代美学中,“自然”的义蕴也主要在美的本体层面上展开。“自然”作为哲学概念初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过在道家著作中,“自然”更多简称为“天”,即自然天成、不假人为、本真固存的意思。如《庄子·达生》的“以天合天”的自然,又云:“圣人者原天地之美。”(《知北游》)“天地之美”也即“自然”之美。他强调人的审美活动不应当出于狭隘的功利目的而扭曲人性和物性,而应是人的本体同自然本体的契合无间。但是,以上只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而表现为对于审美形式的追求和审美意义的探索,则是六朝人,如刘勰、钟嵘的论述,开启了转变的端绪。但当时的“自然”,因六朝人重华艳绮靡,所以在创作和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占主导的倾向。只有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禅宗哲学对文人精神生活、观物方式的深刻影响,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审美经验的丰富积累,和诗论中对冲淡素朴之美的推崇,和兴象、意象、意境诸论的发展,把人们对艺术的特殊本质及艺术思维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才逐渐成为艺术家、理论家审美追求的主要倾向。“自然”作为审美范畴的理论内涵,才在主体、客体、境界、风格等层次上逐渐充实丰富而全面展开,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理想境界。要言之,唐宋以后的“自然”至少有以下几层审美意义。首先,指自存自在的客体,其中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以及社会人生的种种境象。但是,“自然”客体变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客体,必须经过人自觉的审美创造活动的转化,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所以古人论绘画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其二,指主体的审美方式。其特点在于审美主体对自身的性情人格和对外物的形相质地,作出超功利甚至是无意识的自由的审美把握。如唐皎然称谢灵运“得空王之道助”,其诗“真于性情,……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既指出了这种艺术思维与佛学参悟的关系,又说明率性而适,超然无心,即为自然。唐李德裕《文箴》云:“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惚恍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淡而无味,雕琢藻绘,弥不足贵。”又如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云:“靖节诗,直舒己怀,自然成文。”进而突出了诗歌创作中主体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三,一般又作为艺术美所达到的很高的审美境界。如李白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自然。而司空图《诗品》专设“自然”一品,云:“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形象地揭示出诗歌中自然之境的审美特征和创造规律。其四,指中国传统的文学中艺术语言的一种上乘表达的境界。如钟嵘《诗品序》的“自然英旨”,萧纲《与湘东王书》的“吐言天拔,出于自然”,都是例子。至宋以后的诗文理论,更深入一层讨论用字造语的“句法”、“字法”,要求从规矩法度入手,又超越于规矩法度之外而达到的自然浑成的语言艺术的高境。“自然”在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层面上的义蕴,还是对文字型文学的语言艺术之极至的一种理论概括。 |
随便看 |
- 《为学最要务实,知一理则行一理,知一事则行一事,自然理与事相安,无虚泛不切之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极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第一在变化气质,不然,只是讲说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第一工夫,立心为本,心存则读书穷理,躬行践履,皆自此进.》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第一怕识见不真,第二怕工夫间断.识见不真,则志向不能专一;功夫间断,则义理无由纯熟.若能真知灼见,而加以不息之功,其于造道也何难?》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紧要处,最是立志之初,所当谨审决定.才志于义,便入君子路;才志于利,便入小人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者须从穷理上做功夫.》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能知人所不能知,为文能用人所不能用,斯为善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莫轻说效验,才求效验,即是助长,只一味勿忘,久之自然有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切)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须是要进有以异于人,若无以异于人,则是乡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须是进进而已,教人须是循循善诱.》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学须立志,必以圣人为的,由孔孟之成法而学,则庶乎不差.》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宇宙完人,甚难.自初生以至属纩(kuang矿),彻头彻尾,无些子破绽,尤难.恐亘古以来,不多几人,其余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绽,后来修补,比至终年晚岁才得干净,成就了一个好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为官公廉 居家恕俭》原文|译文|文言文翻译
- 《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 《为官清廉》原文与赏析
- 《为官清廉》原文与赏析
- 《为官避事平生耻》立德用典名句
- 《为宰相不难,一心正,两眼明足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为宰相拂须耶。》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译文与赏析
- 《为富不仁》成语意思解释与出处|例句
- Tigerish
- Flight status
- Decimal number
- Gravitationally
- Apple sauce
- Vestibular system
- Westernmost
- Crush down
- Lead-out
- James mason
- Gram-negative
- Koro
- Scratcher
- Spice islands
- Tully
- sir anthony eden
- sir-anthony-eden
- sir anthony van dyck
- sir-anthony-van-dyck
- sir arthur conan doyle
- sir-arthur-conan-doyle
- sir arthur sullivan
- sir-arthur-sullivan
- sir barnes wallis
- sir-barnes-wallis
- sir basil spence
- sir-basil-spence
- sir carol reed
- sir-carol-reed
- sir cecil beat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