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苏轼诗《澄迈驿通潮阁》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县名,在海南岛北部。通潮阁,又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自惠州贬所远徙昌化军(治所在今广东儋县)。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后,始受命北移。诗人在渡海北行之前登阁有感,题写诗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诗写作者强烈的思乡盼归之情。从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出京,六七年间一直漂泊在惠州、海南极远之地。诗人愈益感到回归无望,前首“倦客愁闻归路遥”,写的就是这一心态。这首诗开篇也是从欲归无望起笔:“余生欲老海南村。”诗人已经做好准备,在海南终此馀生。这是无可奈何的归宿,由不得诗人自己。所以,当受命北移的消息传来,诗人便由衷地感到欣慰:“帝遣巫阳招我魂。”这里用了《楚辞·招魂》的典故:“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帝”,代指皇帝。“招魂”,指赦还。一、二句写北移在心灵上引起的震动,十四字中大起大落,时间、空间倏然变易,有尺幅万里之势。三、四句忽作转折,遣情入景:“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既然登阁,必要远眺。此次远眺有生还的希望,所以要极目远望,直望到天的尽头,那里似乎有一只善飞的鹘在鼓动着翅翼,但不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人的心也仿佛跟随这鹘鸟飞向远方,反映出诗人企盼飞速返回本乡本土的焦急心情。苍鹰虽已消失,而诗人却仍在久久地凝神遥望。他望见了什么?在诗人凝望的眼里,似乎看见了头发丝一样纤细的青色,诗人对此毫不怀疑地认为: 这就是他朝思暮想的“中原”! 就中原与澄迈驿的距离而言,就通潮阁的高度而言,诗人虽然登高也是难以望见的。但诗人毕竟看到了“青山一发”。是肉眼看到的么? 当然不是,而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是诗人凝神屏息长久注视而产生的一种幻象。可见诗人对故土中原怀有何等浓挚的情意。虽然,这最后一句是超现实的幻觉,在事实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诗的整体构思和感情的意境中却又是完全可信的。“诗所特有的材料是可信的不可能。”(维柯《新科学》)诗人发挥了他的想象,读者得到了诗意的满足。所以这最后一句已成为千古不废的名句。文天祥在他《酹江月·“和友人驿中言别”》一词中就化用此意,写出这样的词句:“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表达他爱国深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评此诗云:“气韵两到,语带雄沉,不可及也。”说明苏轼晚年的诗歌创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