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词·苏轼词《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释义

词·苏轼词《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词·苏轼词《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乌台诗案”濒临死亡的体验,使苏轼深味了仕途的多舛和人生的忧患,同样它也扩展着诗人坦荡宽广的胸襟。贬居黄州后,他躬耕东坡、吟诗雪堂,超脱地面对人生的孤独和痛苦,一股“淡无累”的非功利、非实用的情怀正飞快地在寂寞的心灵中滋长,而一个旷达的苏东坡也就从这里开始诞生,成熟,走向了完美。《定风波》便是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的一缕夺目的光芒。归途遇雨,实在是生活里的一桩小事,但词人妙笔生花,借此深深开掘去,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泰然自若、放浪不羁的东坡形象,抒发出了他自己的超迈高蹈的佛家情怀。

首两句,作者突如其来地展示出一幅风雨骤至的情景。风雨潇潇、敲叶穿林,劈头盖脑地袭向行人,道路上四处都是狼狈躲雨的人影。然而,就在此风云变幻、疾雨弥漫的环境里,他却悠然信步、独自且吟且啸着,坚定地走在崎岖的旅途上。一面是天地间的倾盆暴雨和四散的人群;一面是悠然漫步、既啸又吟的苏东坡,在这组矛盾中,我们看到的是词人宽广的胸襟和倔强的个性,它隐含着词人对忧患与厄运的挑战。下面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作者进一步突出了他安详自在、若无其事的神态。他觉得脚穿草鞋、手拄拐杖,漫步在风雨冲洗的沙路上,这远远胜过骑马的轻快舒坦。“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卷地,这又有什么值得可怕和惊慌的呢?这一生不正就是在数不清的风风雨雨中度过的吗?这两句,词人把旅途的风雨升华为人生路途的困苦和灾难,给词赋予了丰富而又深远的内涵。

下阕,词人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春风料峭,令人微微感到寒冷,山头渐沉的夕阳,这时却开怀迎接着词人。这里“相迎”两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热情友好,流露出了作者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顽强执著的追求。末尾几句作者巧妙地在景物描写基础上融进了自己深邃的人生哲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回首望一望那风吹雨打过的萧瑟树林,乃徐徐归去,一路上再也没有一丝风、一滴雨,但他却感觉不出天是否晴了。苏轼《独觉》诗有:“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的小序说“已而遂晴”,而这里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看来不可理解,然而细细品味,则会见出词人超脱而坦荡的心境。风吹雨打,他处之泰然、毫无忧虑;放晴斜照,他仍安之若素、没有喜色。此时,晴与非晴,他都毫无顾及,他已超脱了悲与乐、愁与欢,心灵在“淡然无忧乐”中摆脱了外物的束缚,一种自由寥廓的心境铺展得无边无际,从而给人以无比开阔舒展的美的享受。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