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西方文学·电影·赫尔措格
释义

西方文学·电影·赫尔措格

西方文学·电影·赫尔措格

西德电影导演。原名维尔纳·施蒂佩蒂克。生于慕尼黑,年幼时父母离异,他是在一个农场长大的。中学毕业后在慕尼黑等地攻读历史、文学和戏剧,并很早就尝试拍电影。他曾用自己在钢铁厂当临时工挣来的钱拍摄了一些短片,如《赫尔克里士》(1962)、《沙中游戏》(1964,未公映) 和《保卫德国十字会的堡垒》 (1966)。1964年,他还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火焰》,获得了慕尼黑电影新闻工作者俱乐部的嘉奖。1967年,他的短片《最后的话》获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大奖,于是,依靠由此得到的奖金和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的资助,他将剧本《火焰》易名为《生活的标志》 (1967) 拍成电影,这是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上映后即荣获西德电影银绶奖,1968年又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奖,自此他名声大振。

赫尔措格生性喜欢独往独来。当年轻的德国导演们1965年以后的大部分影片主要对历史或现实,社会或政治进行探讨的时候,他的作品却有迥然不同的意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影片是由于异常强烈的迷恋而产生的,而且我知道,我看见了人们尚未看到和未曾认识的事物。”他特别喜欢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拍片。《生活的标志》是在希腊拍摄的,这部影片探讨了人们处于孤立状态时相互之间的关系。1970年,他到撒哈拉沙漠拍摄了 《法塔·莫尔戛纳》,这是一部抽象地比喻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片。在同年的《侏儒也要从小长大》中,一群侏儒在一座孤岛上滑稽地模仿生活中各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影片拍摄于加那利岛。《重重障碍的前途》(1970)这部一小时的影片描述了一些遭受种种困难的儿童,《沉默与黑暗的国度》 (1971)塑造了一个极为动人的聋瞎女的形象,她极力帮助与她命运相同的人。《阿吉尔,上帝的愤怒》(1973) 是一部构思精妙、很受观众欢迎、在国际间引起极大反响的影片,系根据1590年欧洲征服者去南美寻找所谓的黄金国的僧侣洛普·德·阿吉尔的记事拍摄的,描写了一伙西班牙探险家前往一处地图上没有的地区,结果一个个逐渐在精神上遭到毁灭。影片的主旨在于表现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对现实的狂想的失败,有人认为阿吉尔影射的是希特勒。影片在巴西拍摄,画面展现了南美丛林中奇异壮美的风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1974) 这部影片用主观描述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卡斯伯·豪塞充满神秘色彩的不幸遭遇。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引起轰动,获评委会特别奖,之后又在伦敦和纽约电影节上获奖。

赫尔措格在自己的影片中一再流露出这样一种动机,即对“新画面”的追求,以及不断探索对“我们自己的新的认识” (赫尔措格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表现处在极端境地中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表现这些人自我牺牲的命运,以直接触动观众的感情。这一特点在他的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如《从东非来的医生》 (1969),《雕刻家施泰纳尔的狂喜》 (1974),《土耗子要咬掉多少木头?》 (1976) 和在瓜德岁普岛拍摄的 《硫磺坑》(1976)。在1976年的影片《玻璃心》中,赫尔措格以一如既往的风格描述了一个有先知先觉本领的牧羊人,他被收进一个专门研究神经错乱者的研究所,成为那里的中心人物,并且让全体演员都在他的催眠术中活动。

1978年,他将20年代德国名导演茂淄拍摄过的影片《诺斯凡杜拉——恐惧交响曲》再次搬上银幕,它在1979年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布景奖。同年他导演的 《沃切克》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在1982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赫尔措格化了3年多时间历尽种种困难、耗资1600万马克拍摄的《菲茨卡拉多》,这使他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影片在南美拍摄,故事描述了19世纪末的一个幻想家菲茨卡拉多为了把歌剧艺术带到原始地区经历的千难万险。他新近的影片是: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1984),获得了西德电影奖。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