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莫作无瑕石
释义

莫作无瑕石

宁为有瑕玉 莫作无瑕石

有明一代,才子解缙宛如一道流光异彩,虽然过于短暂,却在世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解缙的人生悲剧,固然和“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息息相关,更和他的性格特点有关。解缙常说:“宁为有瑕玉,莫作无瑕石。”过人的政治才华,非凡的理想追求,善善恶恶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成就了文人解缙,一方面也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祖父解子元,做过元朝安福州的推官。到父亲解开这一代,业已家道中落,解开只得以卖豆腐为生。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曾召见过解开,表示可以给他官做,但倔强的解开却不愿意踏入官场,而愿意继续以卖豆腐为职业。出生在这个相对贫寒家境里的小解缙,从小便十分懂事,聪颖过人,五岁读书,七岁能诗,在当地传为佳话。

解缙少年得志,很早便为太祖朱元璋所器重。洪武二十一年,十八岁的解缙高中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太祖朱元璋曾推心置腹地对解缙说道:“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即日上万言书,从六个方面议论朝政得失:一是仁君应以仁义治天下,二是应明正典制,三是应杜绝鬼神迷信之道,四是坚持用人唯贤,五是应统一税收与民休息,六是应开武举和重视边防。此后解缙还上过“太平十策”,纵论国是。解缙所提建议虽然对时政不无裨益,但因出言无忌,对朱皇帝也提出了批评,朱元璋遂下令让解缙改任监察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朝中不少大臣虽然不相信李善长会造反,但慑于朱元璋的淫威而不敢表示异议,惟有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鸣冤。时人皆以为,王国用的奏疏出自解缙的手笔: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为此者,必有深仇激变,大不得已,父子之间或至相挟以求脱祸。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若谓天象告变,大臣当灾,杀之以应天象,则尤不可。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明史·李善长列传》)

解缙代王国用写奏疏一事被写进了《明史·解缙列传》:“韩国公李善长得罪死,缙代郎中王国用草疏白其冤。”此事因朱元璋没有追究而作罢。旋即,解缙“又为同官夏长文草疏,劾都御史袁泰”,则深深得罪了顶头上司袁泰。看到解缙为人处世尚不成熟,在解缙的父亲入京觐见太祖时,朱元璋便让他把解缙领回去,并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缙列传》)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奉太祖之命在家乡读书八年的解缙闻悉后悲痛万分,急忙赶到京城南京参加吊唁。没想到此举却让人抓住了把柄,被有司弹劾他违反了太祖当年要他十年后再入朝的圣谕,要求予以惩处。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便将解缙贬到了河州,担任河州卫吏。后经礼部侍郎董伦的请求,建文帝才又下诏命解缙回到南京,任翰林院待诏。

建文三至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为明朝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变。据《明鉴易知录》卷四载:在朱棣渡江之前,解缙、胡广、周是修相约,城破之日一同死难。分别后,解缙派人前去窥探胡广动静。回报说胡广回到府上以后,先问家人喂猪了没有。解缙听后苦笑着说道:“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性命乎?”朱棣称帝之后,胡广和解缙都没有为建文帝死难,只有周是修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成祖朱棣对年轻且才华横溢的解缙颇为器重,“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寻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烈女传》。”“永乐二年,皇太子立,进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明史·解缙列传》)明朝自宰相胡惟庸谋逆案发生后,太祖朱元璋遂下令废除宰相制,朱棣称帝后始实行内阁制。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相当于原先的宰相。

史称: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会大发兵讨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而太子既立,又时时失帝意。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缙又谏曰:“是启争也,不可。”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四年,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而不及缙。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明年,缙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既行,礼部郎中李至刚言缙怨望,改交阯,命督饷化州。

才高、勇于任事、善于表达、无所顾忌这些特质既是优点,也是身为内阁首辅大臣的解缙的明显弱点。“太高人共妒,过洁世同嫌。”解缙也难逃脱这一铁律。成祖朱棣对解缙的高度信任无形中引起了朝中官员们的慌恐嫉妒,解缙却蒙在鼓里,继续我行我素。

朱棣称帝后,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便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在朱棣征询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根本没有考虑在如此重大问题上贸然表态可能招致的严重后果,而是直言不讳地力主立朱高炽为太子,并促使成祖下定了决心。解缙在太子人选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极大地伤害了野心勃勃一直觊觎太子之位的皇次子朱高煦。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对解缙怀恨在心,多次设计陷害。

成祖朱棣因太子的言行每每不合他的心意,而对汉王高煦宠信有加。聪明绝顶的解缙对事态发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了然于胸,如果从明哲保身方面考量,就会选择缄口不言,静观其变。但解缙却忍不住,为朱明王朝的江山社稷着想,而多次劝告成祖“是启争也,不可”。成祖非但不听,反而迁怒于解缙,认为解缙是在离间其骨肉亲情。一来二去,朱棣对解缙的恩礼逐渐渐衰弱。不久,便借口解缙主持廷试时读卷不公正,而将其贬出了京城。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这件事被汉王朱高煦借题发挥,向成祖诬告解缙“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成祖遂下令“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朝中许多官员受牵连被处死。

永乐十三年,成祖朱棣在审阅锦衣卫送来囚犯名单时,看到上面有解缙的名字,这位昔日曾经动情地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的朱皇帝,如今一看到“解缙”二字便心生厌恶,说道:“缙犹在耶?”锦衣卫首领纪纲听后,顿时明白,成祖是要置解缙于死地,“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明史·解缙列传》)

解缙之死,显然是因言惹祸,与他固执地掺和朱皇帝的家事分不开。如果他能牢记“疏不间亲”的箴言,对朱皇帝的家事不多喙一言,也许就不会惹祸上身。一心要做“有瑕玉”的解缙,不愿意泯灭自己的个性和良心,遂为自己的抉择和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于解缙的死因,张廷玉在《明史·解缙列传》“赞曰”中讲了几句很有见地的话:“明初罢丞相,分事权于六部。成祖始命儒臣直文渊阁,预机务。沿及仁、宣,而阁权日重,实行丞相事。解缙以下五人,则词林之最初入阁者也。夫处禁密之地,必以公正自持,而尤贵于厚重不泄。缙少年高才,自负匡济大略,太祖俾十年进学,爱之深矣。彼其动辄得谤,不克令终,夫岂尽嫉贤害能者力固使之然欤?”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将这句话用在解缙身上,却也恰如其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概是指在人们进行歧路抉择的时候,不同的性格会导致不同的选项。理解了这一点,对于许多历史悲喜剧,诸如申生为何宁可选择死亡也不分辩冤屈,伍尚为何不随其弟伍员一同逃亡而要选择陪着父亲同走黄泉路,项羽为何宁肯死也不肯过乌江,转瞬之际,便有了某种顿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