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在被道光帝革职赴戍途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决然地继续以微薄之躯想方设法为国效力,抵御外敌侵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被磨灭,他的精神永存史册。
说起虎门销烟,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撼人心的壮举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在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时代可以说是给了气焰嚣张的帝国主义列强当头一棒,大大振奋了国人的士气。
当时,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西方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在靠自由贸易无法打开中国国门的情况下,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人成为“东亚病夫”,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他们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禁烟势在必行。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查禁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上缴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上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向其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
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林则徐进行了大量“师敌之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实践。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先驱。
在军事方面,林则徐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的防御力量。他专门派人从外国秘密购买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他组织官兵在东校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校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校场的演武厅内。
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他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并相信“民心可用”,招募5000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林则徐虽然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他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的性情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林则徐到了新疆,他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发现沙俄对中国早已虎视眈眈。他主张抗英防俄,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临终时他还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果不其然,此后中国这片沃土上数百万领土被沙俄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虽然林则徐生活在那个国弱民疾、生灵涂炭的时代,但他以自己的一己之躯、一腔热血忧国忧民,哪怕忍辱负重,内心仍是无怨无悔。虽然当时的政府腐朽无能,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繁荣昌盛,哪怕自己只能发出微弱的的光芒,也尽最大的力量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