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格拉底 |
释义 |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399),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生于离雅典城不远的阿洛佩凯。他的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一个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据说,索弗罗尼斯科斯与雅典的著名政治家、提洛同盟的组织者阿里斯特伊德斯是好朋友。 青少年时代的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过荷马的史诗以及一些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他曾师事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30多岁的时候,他转而探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同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差不多整个一生都是在雅典度过的,只是为了参加战争才几度到过其他地方。他当过重装步兵,曾三次参战。在波特伊达伊亚附近的一次战斗中,阿尔基比阿德斯身负重伤,苏格拉底奋力保护,终于击退敌人,救了他的性命。在另一次战斗中,色诺芬身受重伤,不能行动,只是赖于他的援救,才得幸免一死。公元前422年,苏格拉底参加了阿姆菲波利斯之战。 大约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知名人士。公元前423年上演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对苏格拉底的猛烈攻击可以证明这一点。其中的苏格拉底被描绘成一个伤风败俗、不敬宙斯、专教别人干坏事的无赖。诗人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但他留恋过去的“黄金时代”,对当时十分活跃的智者学派深恶痛绝,于是不加区别地把剧中的苏格拉底作为他们的化身而尽情嘲弄攻击。阿里斯托芬不一定蓄意害人。不料过了24年,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公元前399年),他的剧本竟然被人利用,当作苏格拉底犯有渎神罪的证据。 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尔吉努萨伊群岛附近击败斯巴达水军,以15艘战船的代价赢得巨大胜利,使敌人损失70余艘。但是战斗刚一结束,巨大的风浪使25艘雅典三列桨战舰以及其中的全部船员沉没了。风浪并且使得收埋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和水手的工作不能进行。这一事件在雅典引起了轩然大波。死难者的家属认为是指挥这一战役的将军们玩忽职守,没有尽力去完成掩埋死者这一神圣任务,要求法庭对他们进行审讯。参战的将军绝大部分属于民主派。可是,贵族派利用死者家属的情绪进行煽动,要求法庭对负责指挥的8位民主派的将军全都判处死刑;并且违反惯例,不是对每个人的死刑判决单独表决,而是对8个人的判决一次表决。尽管贵族派的宣传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当时担任五百人会议当值委员会成员的苏格拉底却拒不参加表决。他说,不是对每个人单独审判而是同时审判他们,这是违反法律的。他认为,尽管有人要控告他,对他大声叫骂,但他觉得若为法律和正义而斗争就应不怕一切危险。当群众办事不公正的时候,他不能和他们站在一起。 公元前404年,雅典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民主政体被斯巴达支持的“三十僭主”的统治所取代。“三十僭主”的头目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利提阿斯。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召去,要他带领4个人去逮捕一个名叫列昂的富人,欲杀之以夺其财产。其余4人欣然从命,苏格拉底却拒绝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利提阿斯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触青年,但他威武不屈,不予理睬,弄得彼此关系十分紧张。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利提阿斯一命呜呼,民主派重掌政权。 根据一位并不著名的悲剧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两个人的指控,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交付法庭审判,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 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受审时的目击者之一,他事后撰写的《申辩篇》虽然难称信史,却无可否认地具有历史价值。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一。但苏格拉底理直气壮地自称无罪,认为他的言行绝不属于犯罪,而是有利于社会。他觉得只有让他终生在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才算合理。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才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①。结果他被判了死刑。 在通常情况下,判决应立即执行。但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苏格拉底未被马上处死。原来,每年五月, 雅典都要派圣船“帕拉洛斯”号满载祭品去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朝圣, 往返时间是30天。在这个特定时期内,不得处决犯人。苏格拉底判决之日适逢圣船启航之时。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克利托等人已经买通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力劝他逃走。但他坚不从命,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在就要处决他的那天晚上,他打发妻子和亲属离开牢房,与克利托等人侃侃而谈地讲了一番灵魂不死的问题,然后镇定自若地从狱卒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就这样,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无论是在生前或是死后,都是既有大批热烈的崇敬者,又有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关于他的死也是聚讼纷纭,评价不一。他的主要活动时期,正值雅典以及整个希腊世界激烈动荡之秋,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有急剧的变革。他的言行自然不能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称他之前的哲学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而认为他以后的哲学的发展受到他的巨大影响。哲学对话这样一种体裁,是在苏格拉底学派中最终形成的。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认为以问答形式进行教学是自己老师的特点,撰写了一些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人物的对话。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既然自然界不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他就集中精力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为此,必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他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德?它和知识的关系怎样?怎样才能获得知识?他力倡“知德合一”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知识涉及一般和典型,而不涉及特殊、个别和偶然。知识和美德(即慈爱、明智、谨慎、勇敢、正直、节制等等的抽象)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唯一的困难是缺乏既通晓美德的概念又能施教于他人的人。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应该依靠内心世界即“灵魂的眼睛”了解事物,发现真理,而不能借助感官。 苏格拉底的方法同他本人的名字一样著名。这是一门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的艺术。智者学派认为,人们的意见相互对立,无分好坏,没有真理。苏格拉底说这是错误的。思想有差异,这是事实。但应从对立中找到共同之处,找出为大家所遵守的共同原则。他的方法就是要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出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这是一种阐明伦理观念的方法。“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的东西”中去。 苏格拉底运用其辩证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 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样的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无疑有巨大意义。 在政治生活方面,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应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仗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管理。土地所有者懂得农业。运动员懂得怎样锻练。纺羊毛时,妇女应当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那些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例如,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便是一个优秀政治家。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论同他的伦理道德学说密切相关,是他的“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的逻辑结果。 苏格拉底是一个个性鲜明的雅典公民,也是一位从古至今被人毁誉绝然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除了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著名的唯心主义学派外,还有一些人兼采当时流行的其他学说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加拉人埃于克列伊德斯建立了墨加拉学派。这个学派一直存在到公元前二世纪上半叶。 著名的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安提斯特涅斯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著述丰富,可惜流传至今的仅有少数残篇了。 创立昔勒尼学派的昔勒尼人阿里斯提波斯也曾师事苏格拉底。 |
随便看 |
|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