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胜者强,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古今哲人,多有精辟论述。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爷爷非常认同这句话,把它奉为座右铭,它让爷爷受益一生。爷爷希望孙孙能理解“自胜者强”的含义,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
自胜者强,简单地理解,就是能通过自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改正自身的不足,或在情绪波动时,能把握住自己的行为分寸,不做出过激行为。但是,一个人可能在他人面前很强势,却很难做到“战胜自己”。正如韩非所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而能战胜自己的人,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从一般成长规律上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大致相同。从十三四岁开始,有点不听话,但还不敢与大人明着对抗;到十七八岁,开始自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根本就听不进大人的规劝,不管大人怎么说,自己还是有个老主意,我行我素;等到二十四五岁,经过了一些生活磨难,开始怀疑自己二十岁前有点荒唐了,但还不想改变自己,仍觉得老人们都是“老朽”,对老人的教导认为是“瞎操心”;等到三十岁四十岁后,有了家庭、孩子、事业,反省人生,开始认识到自己十几岁时简直是不懂事。可是回头一看,他自己的孩子正是十五六岁,跟他青年时一样不听话。他为自己的孩子苦恼。等孩子长大到三四十岁,回头一看,他的孩子又在重复祖辈、父辈小时候的错误。
你在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这个期间,正是叛逆心理强烈、青春期躁动、自尊心敏感的阶段。因为你性格外向,交往活跃,会有很多朋友,这都会影响你学习的集中力。你从小就表现出自尊心强的特质,一旦父母、老师批评你,你就可能逆反心理上来,一概听不进去,偏要拗着来,进而成了谁也管不了的“小野马”。如果在关键的问题上把握不好,不能“战胜自己”,就容易使一个本来优秀的你开始走下坡路。
爷爷特别要强调的是,早恋,是个特别需要自胜力、特别难以把握、特别应该引起你高度注意的问题。面对青少年时期必然要过的早恋关,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把握住自己,战胜自己么?
十五六岁正是青春萌动期,男女孩之间的吸引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你聪明漂亮,讨女孩喜欢,会有人大胆追求你,你怎么办?是沉迷其中呢,还是冷静地把握住自己躁动的心?关于婚姻的话题,爷爷另有阐述。这里强调的是“自胜”的问题。爷爷规劝你,二十岁之前(高中毕业前后),学业未定,事业未定,加之思想的单纯、阅历的浅薄,一定不要确定恋爱关系。这不仅会影响你集中精力学习,更因为这种青春期的早恋也不可靠。男女双方思想简单(若认为自己不简单了,其实就是简单)、偏激、冲动,极容易因为感情的波折而走极端,酿成悲剧。汉朝傅干《皇后箴》有云:“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因为婚姻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凶案,爷爷听到、看到的例子太多了,教训深刻。青少年时期的早恋成功率极低。希望孙孙能经受住考验,严格地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把握分寸,不可凭一时的冲动,失去理智,导致终生追悔莫及。
当然,在你成长过程中,你会遇到方方面面的考验,而最大的考验来自你对自身的否定——不断去否定自身的缺点、不足。年轻人犯错误,在所难免,或许上帝可以原谅,但是,社会会原谅你吗?当你自己在不断原谅自己的时候,你放弃的正是对自己命运的主宰权。一个明智、懂事的孩子,绝不该把自己成长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去,而应勇于反省,从自身找原因,修正自己前行的步伐,为自己创造生命的辉煌。
爷爷退休后,曾帮一家民办电脑学校做过一年管理。那里收的多数是十七八岁没有考上高中或高考落榜的孩子,有的曾被学校多次开除。这些孩子大都很聪明、帅气,可惜,就是不爱学习,打架、逃学、结伙寻衅、谈对象,甚至有的半夜竟从三楼窗户跳出去上网吧。在家里,都是父母管不了的“小少爷”,花钱不眨眼,对父母辛苦挣钱送他上学一点不理解、不感恩。有的学生甚至顶撞父母,推打老师,一副玩世不恭、蔑视一切的架势。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时都泪水涟涟,说家里实在管不了了,求学校能看住他,不惹是生非就行,成不成才已不抱希望。
望着家长痛心、愁苦又无奈的表情,爷爷心里一直很沉重,很悲哀。
面对电脑学校那些孩子,面对孙孙要有的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爷爷想说,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只有当他们(或你)自身有勇气,有决心克服这些缺点,自己从内心醒悟过来,想要学好时,他们(或你)才有救。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最难应对的是“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即自己战胜自己,自己跟自身的缺点决裂。
爷爷曾耐心地给那个学校的学生讲过“两块石头”的故事,也确实让一些躁动的心灵安静下来,开始反思,继而奋起,成了好孩子。今天,爷爷再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
从前,在遥远的山谷里,有两块大小、质地都差不多的巨型石头,千百年来,任风吹雨打,孤独寂寞,没有谁理睬过他们。他们也想改变自己单调艰辛的生活,想走出大山,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天,山谷里突然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一伙石匠,想挑选一块石头,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于是,石匠选中了两块石头中的一块,这块石头很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石匠拿出斧凿,开始在石头身上敲打,要把多余的石头砸掉。每一凿下去,石头身上都会留下一道伤痕。撕心裂肺、切肤断筋的痛,让石头疼得直打颤。开始它还咬牙忍耐坚持,几天之后,它实在受不了这个苦,说什么也不干了,跳起来去砸石匠的脚,对石匠充满着怨恨,并且不断地逃避,在山沟里滚来滚去,不让石匠雕琢它。石匠没办法,只好叹口气,换了另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也同样被敲打得痛苦万分,但它想要走出深山,要改变命运,要使自己具有价值,就要接受石匠的“改造”。于是它咬紧牙关,接受石匠的雕琢,疼得无数次昏死过去,却一动不动,一直坚持。
这样坚持了三年,在石匠手中,它被雕刻成了一尊精美的佛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于是,来了无数人吹吹打打,披红挂彩,用八抬大轿把佛像抬出深山。又修了一座庞大、辉煌的宫殿,把佛像供奉起来。
从此,每天有千百人跪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磕头烧香,摆满供果,佛像享受着从未有过的人间荣华。而另一块石头仍凄凉地被抛弃在深山里,过着从前的日子。它心里很不服气,心想,我们俩本来都是一样的石头,凭什么他天天要受万人跪拜?于是,这块石头拿出手机给佛像打电话问:“人们太不公平,咱俩本来是一样的石头,为什么你要这么风光,而我却被人冷落?”佛像宽容而淡定地(历经苦难的磨炼都会变得宠辱不惊)微笑着,慢条斯理地回答道:“石匠本来先把机会给你了,是你不能承受改变命运的痛苦,而我却承受住罢了。”
这当然像个优美的童话,但却说明了战胜自我之难和战胜自我的重要。有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拒绝改造”,就会失去美好的未来。阔阔,你愿意做哪块石头呢?
真正的成功,必须源于深刻的自我觉悟和发自内心的进取力。有些人虽然向往成功,但却不肯决然改变自己,而是不断地找借口,固守既有怠惰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成功路上的真正敌人不是苦难,不是失败,而是他自己——自己不肯冲出“维持平庸”的习惯与思维的樊篱。
一个人可能在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坚强,却唯独不能战胜自己,对自己表现软弱,不能克服性格中的自我、自负、懒散、怯懦、好高骛远或独断专行等缺点,不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坚强起来,这将成为影响他成功的致命伤。
综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都是能清醒自励、勇于“自胜”的强者。
1906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西班牙解剖学教授圣·拉·依·卡哈,少年时期就曾很顽劣,不爱学习,游手好闲。一次他故意招摇地在邻居家的女孩面前走过,想引起女孩对他的注意。这时,女孩对她说了一句:“顽劣的孩子都是弱者!”女孩的轻蔑和“宣判”似的抨击,让他有醍醐灌顶之感,他痛苦地在床上躺了三天,尔后,他跟母亲提出,他要上学。结果,经过努力,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医科大学。一次痛彻心扉的反省,让他生命的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爷爷认为,人决定自身行为作何选择的关键,不该迁怨别人,而是先改变自己。当你意识到该努力的时候,正是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改变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人生自我管理的过程。
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知道自己的缺点越多,成长的速度越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坚定。”实现自我改变的前提,先要有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前面说到的电脑学校里的那些孩子,应当从反面给孙孙以警示。那些孩子本应该是很优秀的,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这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问题,涉及家庭、社会、学校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这里要探讨的话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有关。
自胜者强,还表现在对人生兴趣的选择上,能否摒弃鄙俗,追求高雅。
一个人没有生活以外的奋斗目标(比如想当个科学家、当个书画家,或当个作家),仅仅为了温饱而生活,就接近于动物式的生活了,他的人生会感到单调和乏味。事实上,每个人一生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这种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把握住自己”的能力。据说第一个接受美国国会颁发特别奖章的美国作家路易斯·阿莫,在第一本书出版前,他的稿件曾经被拒绝过三百五十次,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怎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呢?
爷爷强调,无论如何,孙孙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不妨不断为自己设定一些“高雅”的目标,不懈追求,从而使自己活得有品位、有热情。
自胜者强,还表现在自己能在逆境中崛起。许多实例证明,那些小时候不被人喜欢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才。比如孔子、安徒生、牛顿。
因为不被人喜欢,可以锻炼他的独立性,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不一定总是以他为中心,可使其收敛过分娇嗔撒野或目中无人的性格。不被人喜欢,可以激发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也行的勇气,可以锻炼他独立思考、坚韧顽强的品性。不被人喜欢,甚至可促使一个人产生一生不懈追求的巨大动力。当然,前提这个孩子得是个勇者、智者。相反,也可能有的人因为不被人喜欢和关注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嫉恨、报复的阴暗心理,从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不被人喜欢,甚至被人无情奚落、谩骂的时候,才会考验他的本性,暴露他的修养、学识、志向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而孙孙是个招人喜欢的孩子,这就可能缺少不被喜欢的孩子所能得到的磨炼,反而被惯得“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爷爷之所以说这些,还是想让你能跳出自己“被宠爱”的圈子,反思自己,懂得该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
自胜者强,尤其表现在对自我情绪、感情的控制上。发脾气,是人的本能,而能在脾气要爆发时把火气压下去,那才是强者。在极度气愤或执拗的时候,人常常会陷入偏执的牛角尖,不肯认错,不肯服输,认为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掉价”。其实,正相反,越是固执,越会让人觉得你无知,越会损害你的声誉和形象。“善用威者不轻怒”(《格言联璧》语),如果此时能清醒自控,突然“转身”,“破涕为笑”,坦然承认自己的不对,给自己也给别人“下台阶”,恰恰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修养,不但会变被动为主动,反而会在众人心中立刻显得开明、高大起来,并从而赢得尊重。这就是“自胜”的魅力。
希望促人奋进,而绝望让人疯狂。人生最深切的痛苦,往往不是客观环境带给人的伤害,而是发自内心的绝望和悲观的情绪,令他做出不理智的,甚至极端的选择(或是毁灭自己,或是毁灭别人)。所以,关键是要战胜自己,懂得自己必须振作起来,用意志力来拯救自己。如果你生气郁闷,是因为你还不够大度豁达;如果你悲伤绝望,是因为你还不够坚强。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养成自己平和豁达的心态,养成宽厚善良的心胸,善于宽容体谅他人,具有极大的克制力和忍耐心,既不强人所难,也不苛求于己,平和地看待世界,淡泊地对待自己,这样,你的生活才会从容、快乐。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这个道理。
孙孙可以看《史记》,李斯毅然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故事、周处除三害的故事,都会给你很大的激励和启发。
爷爷要你明白一个道理:全世界的人都愿意去改变别人,唯独不愿意改变自己,而那些能改变自己的人,恰恰成了人群中优秀的那一部分。
博友“静处闲看”在她的博文里写道:
“虽然我所受的教育告诉我,家庭教育要宽松、民主、适度,然而我所见到和具有的社会经验却告诉我,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不能随便,不能顺其自然,未成年的孩子就像一块材料,要尽可能用可以的手段,让他的(感知)功能发挥到极致。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一些严厉的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在上进的问题上,所给予的精力和自觉性远远达不到他的极限。如果我和孩子都生在一个不用担心就业、不用担心过度竞争、不用担心生存安危的社会,我也许会主张让孩子有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时代。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缺,保障太少,生存太难……所以,一个人生,前三十年是要用来奋斗践行的,只有过了这个阶段,才可以有资本或者有资格说‘淡定’或‘放下’。那些说已经淡定、放下的人,都是曾经奋斗过的人,或者是已经成功的人,都是到了一定阶段可以从容的人。”
她还写道:“人生是个舞台,充满机会也充满竞争。现在的你,不甘平庸,不甘附从,也不甘落后,然而有竞争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焦虑。勇于面对一切挑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时,付出不一定与收获成正比,因为常常是付出多于收获;有时失败之后不一定就能迎来成功,因为成功总是姗姗来迟。积极的行动和超然的态度你都要具备。青春成长,学习不是唯一的任务,储备自己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更加重要和艰巨。如果必须经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我们就把所过的每一道坎都当成是一次自我超越的过程。人生更难得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这是一个有经验的母亲教子的感悟,爷爷很认同她的观点,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心声。转载在这里,就是想让你能真正理解父辈们的苦心,能听得进大人们的规劝,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懂得在年轻时自强自立。
你成长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懒散、放纵和固执,所以,要走向成功,你首先必须勇敢地跨越第一道障碍——自己。“自制力”的养成,是会随着你学习、成长的过程,随着你知识的不断丰富和阅历的不断增加而日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你相信“自胜者强”的道理,你就会理智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权衡利弊,并做出及时舍取。
总之,人能超越自己,便能超越许多。要征服世界,先战胜自己,要想成功,就要培养自己控制命运的能力。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爷爷希望你能借鉴一个六十岁老人看人生的经验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有自省、自律的精神,勇于随时与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决裂,战胜自己,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