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文·闲情赋并序》鉴赏
释义

《古文·闲情赋并序》鉴赏

古文·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1),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2)。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8)。缀文之士,奕代继作; 并因触类,广其辞义(4)。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5); 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6)

夫何瓌逸之令姿(7),独旷世以秀群(8); 表倾城之艳色(9),期有德于传闻(10)。佩鸣玉以比洁(11),齐幽兰以争芬(12); 淡柔情于俗内(13),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14);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15)。褰朱帏而正坐(16),汎清瑟以自欣(17)。送纤指之余好(18),攘皓袖之缤纷(19); 瞬美目以流盼(20),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21)。悲商叩林(22),白云依山。仰睇天路(23),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24),举止详妍(25)

激清音以感余(26),愿接膝以交言(27)。欲自往以结誓(28),惧冒礼之为諐(29);待凤鸟以致辞(30),恐他人之我先(31)。意惶惑而靡宁(32),魂须臾而九迁(33)。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34),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35),刷玄鬓于颓肩(36);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37)。愿在眉而为黛(38),随瞻视以闲扬(39);悲脂粉之尚鲜(40),或取毁于华妆(41)。愿在莞而为席(42),安弱体于三秋; 悲文茵之代御(43),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44),附素足以周旋(45);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 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46);悲扶桑之舒光(47),奄灭景而藏明(48)。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49); 悲白露之晨零(50),顾襟袖以缅邈(51)。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52),徒契契以苦心(53)。拥劳情而罔诉(54),步容与于南林(55)。栖木兰之遗露(56),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57),交欣惧于中襟(58)。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59)。敛轻裾以复路(60),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61),色惨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62),气凄凄而就寒; 日负影以偕没(63),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64); 悼当年之晚暮(65),恨兹岁之欲殚(66)。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 若凭舟之失棹(67),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68), 北风凄凄,不寐(69),众念徘徊(70)。起摄带以伺晨(71),繁霜粲于素阶(72)。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73); 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74)。意夫人之在兹(75),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76)。徒勤思以自悲(77),终阻山而带河; 迎清风以祛累(78),寄弱志于归波(79)。尤《蔓草》之为会(80),诵《邵南》之余歌(81),坦万虑以存诚(82),憩遥情于八遐(83)

〔注释〕(1)张衡: 东汉文学家、科学家。蔡邕:东汉末文学家。(2)检:收敛。逸辞: 放逸之辞。澹泊: 恬淡。荡: 摇荡。闲正: 闲,防止。正,正道。(3)流宕: 流荡。谅: 诚。讽谏: 婉言劝阻。(4)缀文之士:作家。奕代: 一代接一代。因:因循。(5)染翰: 以笔濡墨。(6)庶不:希望不这样。谬: 违背。作者: 指前面说的张衡等人。(7)夫何: 发语辞。瓌逸: 奇妙突出。(8)旷世: 绝代。秀群: 超群。(9)倾城:指美貌的女子。(10)期: 期望。有德: 有德行的人。(11)鸣玉:指美玉。(12)齐:佩戴。(13)俗: 世俗。(14)长勤: 总是有许多艰辛勤苦。(15)殷:多。(16)褰: 同“搴” ,打开。朱帏: 红色帏幕。(17)汎: 弹奏。自欣: 自娱。(18)余好: 美好。(19)攘: 错乱。皓: 白色。(20)盼: 张望。(21)景: 同“影” 。景落: 太阳落下去。轩: 窗户。(22)悲商:商为五音之一,其声悲凄。形容秋风的声音。(23)仰睇: 仰视。天路:天上的路。(24)神仪: 神态仪表。(25)详妍: 妩媚。(26)激: 激发。清:清越。(27)接膝: 促膝。(28)结誓: 结缔誓约。(29)冒礼:冒犯礼教。諐(qian): 同“愆”,过错。(30)凤鸟: 语出《离骚》,“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指凤凰传话。(31)我先:在我之先。(32)靡:不,无。(33)九迁: 屡迁。(34)裳: 裙。(35)泽: 液。(36)颓肩:削肩。(37)枯煎: 枯竭。(38)黛: 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39)瞻视: 向下看。闲扬: 娴雅清扬。(40)鲜:新。(41)取毁: 卸妆。(42)莞(guan): 用蒲草编织的席子。(43)文茵: 有文彩的皮褥。御: 用。(44)履: 鞋。(45)素足: 白色的脚。(46)楹:房屋柱子,泛指房屋。(47)扶桑: 传说中日出之地,指太阳。(48)奄:覆盖。(49)凄飙: 凉风。(50)晨零: 早落。(51)缅邈: 柔弱的样子。(52)考:核定。(53)契契: 契阔,辛苦的样子。(54)劳情: 忧郁之情。罔诉:无处诉说。(55)容与: 徘徊。(56)栖: 栖息。(57)傥: 同“倘”。行行:徘徊不前。觌(di): 相见。(58)欣惧: 欢欣和恐惧。(59)悁想:忧思。(60)轻裾: 轻轻的衣襟。复路: 往回走。(61)趣:即“趋”。(62)燮燮: 落叶之声。(63)日负影: 太阳连同它的影子。(64)索偶:求配偶。(65)当年: 壮年。(66)兹岁: 壮年的岁月。殚: 尽。(67)凭舟:坐在船上。棹: 船桨。 (68)毕、 昴(mao):皆星名。盈: 满。轩: 窗。 (69): 神情不安。(70)众念徘徊: 思念众多而难以排遣。 (71)伺晨: 等待天亮。(72)素阶: 白色的台阶。(73)流远:从远处传来。(74)藏: 内脏。藏摧: 心情受到冲击。(75)人: 指美人。(76)奄冉:迁延。(77)勤思: 苦思。(78)祛(qu)累: 消除累赘。(79)归波: 回波。(80)尤:错误。《蔓草》: 《诗经·郑风》有《野有蔓草》篇,写男女相遇。(81)《邵南》: 即《召南》,十五国风之一。(82)坦:平息。(83)憩:休息。八遐:八方。

〔鉴赏〕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萧统说陶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而东坡却比之于屈原、宋玉。后世的评议也大都不是赞同苏轼而有所发挥,便是倾向昭明而加以引申。其实二者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它有无寄托。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寄托而单纯谈情说爱,则“正人不宜作艳诗”,便应加以否定; 如果实有所讽,就应刮目相待,予以肯定。二者的立足点都没有离开“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五四”以后,封建主义受到了批判,《闲情赋》自然得到了肯定。但是,它究竟有无寄托的问题却并未解决。因此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这从它的序言,已可见端倪。古代诗文前的小序,常用以说明该篇写作的因由、动机、目的。因而也往往是我们探索全文的主旨的锁钥。从小序看,《闲情赋》当然是有寄托的,不仅有所讽谏,而且其思想比前人更加深刻。那末,是否可能所言并非真意呢?不会的。陶渊明秉性刚直而生当乱世,故激愤之情在诗文中时时有所流露,但为保全自己,也往往掩盖真情,故作恬静。所以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真平淡,三分梁甫七分骚。”他的辞赋的小序言不由衷之处也是有的。如《归去来辞》的小序中说: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显然就是遁词。因为正文不仅只字未提及奔丧时的哀思,反而充满了摆脱公务后的喜悦便是一例。但从他一贯思想看,只可能实有所讽而佯称无所寄托,决不会将游戏之作说成有所“讽谏”,以招人猜疑,自贻祸患。把握了这一点,再品味其正文,便不难体会到它确实言之有物,具有深意,而赞赏其巧妙的构思。

正文共分三大段。第一段首先描写了一位外貌艳丽,品德高尚,内心世界丰富而举止优美的女子。她引起了作者的极度爱慕,渴望与她结为终身伴侣,永不分离。但怎样才能达到目的,他却感到为难,自往结誓吧,不妥; 请人致辞吧,也不妥。因而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第一段。接着,通过一系列离奇的幻想,以表达作者与她朝夕相依的愿望。他一口气陈述了十种设想,希望自己变成她的衣领、腰带、发膏、眉黛、床席、丝履、影子、蜡烛、扇子、鸣琴,但每提出一种设想,立即想到它并不能达到长在一起永不分开的目的,因而引起自己的感伤,加以否定,再作另一种设想。设想一个又一个地被否定,失望和愁闷之情也愈来愈强烈。这是第二段。因为赋中是以“愿”字来代表希望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十愿”。这“十愿”由于构思的新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最后一段是叙自己希望破灭后的悲哀。它又分三个层次,首先说由于“所愿必违(背离本意)”,徒费苦心,因而带着申诉无门的满怀愁思在南林漫步,开始还“欣惧”各半,冀有所遇,而终无所见,希望完全破灭。接着写回家途中,夜幕降临,感慨万千,草木凋零,寒气袭人,一路上但见孤鸟独兽,更加使人触景伤怀。最后写自己夜深难眠,只得披衣而起,等待天明。这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由优美柔和而逐渐嘹亮凄怆,这情调使他怀疑那位美人就在这里,想托行云致意,行云却默然飘走。于是他意识到,想如愿以偿是不可能的。于是也就达观起来,沐浴清风以消除疲劳,把愁思付之流水。平息万念,而保持自己的诚意,将情志寓于遥远的他乡。

《闲情赋》的文句浅显而寓意深刻,难于领会。要破解它,关键是要弄清他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如照萧统的理解,则仅是一般的美女,对她如此一见钟情,神魂颠倒,那当然不过是好色的表现,所以称之为“白璧微瑕”。然而,陶渊明心目中的美人,却不仅仅是“倾城之艳色” ,而且“有德于传闻”。她可与鸣玉比洁,共幽兰齐芳。在整个描写中,作者对她容貌之美着墨不多,却致力于刻画她的内心之美,才资之美和神态之美。只要细加考察,便会发觉这位美人的思想情操,和陶渊明自己的志趣是如此地合拍,简直可以合二为一。如: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二句,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五柳先生何等相似?所谓“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与“世短意恒多”(《九日闲居》)、“卫生每苦拙”(《形影神》)的思想岂非如出一辙?萧统《陶渊明传》说: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自己不善琴瑟而又如此思慕它,无怪乎他心目中的美人要精解音律,并能以之尽情地表露自己心声的了。总之,《闲情赋》中的女子,实质上是陶渊明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十愿,是陶渊明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形象描绘。

《闲情赋》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章末尾“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二句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明了作者认为自己想如同《野有蔓草》诗中男女自由结合是错误的,应当恪守礼法。也就是表示对前面流露的奔放感情的自我否定,提醒自己要加以防闲之意。然而这看法是值得推敲的。萧统说: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可见,他并不认为它是与前文的“劝”相对立的“讽”。从文章看,确实也并无自我批评之意。该赋的结尾,虽要平息“万虑”,却仍要保留这片爱慕之诚,而让它遥寄于“八遐”。从这一点说,萧统的理解是对的。那么,这两句究竟作何理解?《毛诗》在《野有蔓草》和《召南》第一篇《鹊巢》的小序中是这样写的: “《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 “《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 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 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毛诗》是魏晋时对《诗经》的权威解释,陶渊明自然是熟悉的。所以这两句很可能是援用了《毛诗》的解释,可以理解为: 怨尤国君之恩泽不能下达,人民备受战争之祸,男女婚配失时,迫使他仍想不期而会, 向往国君能积累功德, 以匹配“德如鸤鸠”的夫人。 或者还可进一步理解为憧憬着贤臣能事明君,生活于政治清明的太平世界。这一愿望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所以只能勉励自己平息种种胡思乱想而保留自己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遥远的将来。这样,才和前人把陶氏比之屈、宋,将《闲情》目为《离骚》相吻合而“有助于讽谏”。

陶渊明是一位具备多种风格的作家,能诗善赋,散文也写得很好,而这篇赋尤有特色。“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的评语,如果抛开他批评的意思,那么,它倒说明了《闲情赋》在陶氏作品(诗文)中的独特性。这篇赋确实是很有特色的。首先,他模拟《定情赋》《静情赋》的写法,而赋予新的主题思想。这一手法,颇似曹植拟《陌上桑》而写《美女篇》。但思想更加含蓄,并在小序中用“并因触类,广其辞义”点出,以启发人们去探索。其次,他继承了前人的技巧手法,调动了多种手段组织成篇,而又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如第一段中所描摹的美女,其实是自己理想的化身,手法似曹植,却更加精细。而“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等句,显然是学习《离骚》。至于著名的“十愿”,宋姚宽《西溪丛话》指出,“乃出张衡《同声歌》,云: ‘邂逅承际会,偶得充后房。情好新交接,飏慄若探汤。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并加以发展。最后一段叙失望回家,长夜难眠之情,又使我们想到王粲的《登楼赋》。但是,他虽吸取众家之长,其风格却既非班张,也非曹王,而完全是诗人的自我。清代陈沆说: “《闲情赋》,渊明之拟《骚》。从来拟《骚》之作,见于《楚辞集注》者,无非灵均之重诒,独渊明此赋,比兴虽同,而无一语之似,真得拟古之神。”这一评语,确实深刻地说明了陶渊明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卓越成就。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