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的解释|粮的意思|“粮”字的基本解释
“粮”字是“糧”字的俗写,这个“糧”字简化后为米良的“粮”。米良的“粮”早在汉代碑刻中就已经出现了。
“粮”的本义就是粮食。我国很早就有加工粮食的工具。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加工粮食的石磨盘和磨棒,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过石磨盘。不过要用这种原始的石磨将粮食加工成面粉是非常费事的,所以直到先秦时期人们很少吃面粉。粮食的吃法主要是煮粥、蒸干饭或炒成干粮,而以吃干粮的情况居多,这在古籍中多有反映。在古代表示干粮的字有“糇(hóu)、餱(hóu)、糗(qiǔ)、糒(bèi)”。《诗经·公刘篇》写周人祖先带领周人从今天的陕西武功县迁居陕西彬县一带的经过。诗中说他们在出发前“乃裹餱粮,于橐于囊”,就是把干粮装进口袋里的意思。《诗经·伐木篇》中说:“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意思是说老百姓因干粮而发生争斗,造成过失。《孟子》中也有舜“饭糗茹草”的记载,意思就是吃干粮和草。古代典籍中常常饮食并提,食指干食,由于食为干粮,所以饮料是不可缺的。《论语》中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是竹篾编织的盛食器具,所盛之食自然是干粮,光有干粮难以下咽,所以还有“一瓢饮”相伴。《孟子》中也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说法,“浆”就是饮料。《礼记》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年发生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了吃的,过来一个挨饿的人,他就“左奉食,右执饮”,让挨饿的人来吃。这些材料反映了古人常吃干粮而以饮料佐餐的饮食习惯。古来“饮食”并举,原因正在于此。
离家远行,更是只能携带干粮。汉代的贾谊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时候,“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影从。”意思是说人们带着干粮,像影子一样跟从着。至于饮料,携带不便,而且容易变馊,只好顺路买上一点。古代有不少靠卖浆为生的人,浆就是米汤之类的饮料,他们的顾客主要就是那些带着干粮远行的旅客。《庄子》中说,列御寇曾在途中到一个有许多卖浆者的摊点去买浆,有多家摊主抢先送上浆来。卖浆者的众多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常吃干粮的习俗。由于常吃干粮,所以“粮”就有了特指干粮的含义。古代注解家有“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的说法,意思是说路上带的干粮叫粮,家里吃的有水分的食物叫食,指出了“粮”和“食”在意义上的区别。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不说“食草先行”,原因就是军中所带一般为干粮。我们今天叫“干粮”而不叫“干食”,原因也在于“粮”有干粮的意思。古籍中所说的“粮食”一词有多种含义,除我们今天的粮食之义外,还有以干粮为食或干粮之食的含义。如《孟子》中说:“师行而粮食。”其中的“粮食”就是以干粮为食的意思。
中国古代的政府官员也是要发工资的,但所发工资是实物工资,就是直接发粮食。西汉初期有个官员叫石奋,人称“万石君”。汉朝规定,郡守、诸侯相、太子太傅等官员的年薪为粮食二千石,当时的一石约有为现在的三十公斤,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位至二千石,加起来一年有一万石的收入,故称万石君。因此“粮”又引申出了薪水俸禄的意思。《新唐书》中说:“新至官者计日给粮。”意思是说新上任的官员按实际工作天数发粮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