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禅诗《咏声》原文|赏析
释义

禅诗《咏声》原文|赏析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这首小诗以生动的禅趣描绘了声音起灭、太空寂寥的图景。

首二句从两个对立的方面揭示了声音的虚无和寂寥的恒有。“万物自生听”,“听”此处作名词,指声音。首句的句眼是 “自”字。这句的意思说,本来是没有什么声音的,我们所感觉到的声音,只是世上万物自己弄出来的音响而已。那么,万物是怎样“自生听”的呢?作者《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有过描绘: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水、石本来都是静的,由于地势的高下,水流激石,轰然雷鸣,于是便有了嘉陵江水声。既然这声音是由本来静的水石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那么,宇宙的本相又是什么?这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太空恒寂寥”,寂寥才是自然的本来面目,是一个永恒的存在。

诗的后二句从声音的来源、归宿对上文作补充说明。声音是与静相对而言的,它的产生是从静中而来,静的暂时的、表面的被突破便有了声音。但这个声音不是长久的,它终究要消失,并且,它消失的同时便意味着静的恢复,因此,声音消失的地方便有静的产生,声音便消失在静中了。可见,寂寥、静是自然的本相,但我们切不可拘泥它和声音的对立。它们是个恒在,包孕着声音,并且,即使是在声音发生的同时,它们实质上也依然存在,“猿鸣知谷静,鱼戏辨江空。静默将何贵,唯应心境同” (张说《清远江峡山寺》),“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柳宗元《禅堂》);同时,它们又并非无声,而仍有真实的声音,只因音阶的不同,人们听不到罢了。

既然万物的本原是寂寥、静,那么,作为一个禅者应持怎样的态度呢?唐代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指明了方向: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晚唐诗人崔涂亦有句云: “语默不离禅”(《送僧归江东》)。无论是劳动或静坐,说话或沉默,都能保持冥然的心境,就会产生禅心,也更会助长禅心。人的语言由沉默而来,并且回复到沉默,所以,“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一默如雷”的维摩诘就是一个榜样:虽然沉默,却如雷鸣般地震耳。正如铃木大拙在他的《禅学讲座》中所说那样,这种如雷般的沉默,“不是沉入空无深渊的沉默,也不是那落入死亡之永恒冷漠的沉默。东方的沉默,犹似台风眼,它是风暴的中心。没有它,台风的移动就不可能”。所以,一个禅者,应当默默与天语,默默与天行,还应当体会到寂寞、静谧中汪洋着的声音、生机和活趣。听山谷之音,听只手之声,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