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类·事显而切当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贺人洗儿词云:“犀钱玉果,利市平分霑四座。深愧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南唐时,宫中尝赐洗儿果,有近臣谢表云:“猥蒙宠数,深愧无功。”李主曰:“此事卿安得有功?”尤为亲切。(宋佚名《漫叟诗话》)
【词例】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惟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
【解析】 用事,习惯上又称为 “用故实”,其实就是用典,即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前代的文章、成语或人物、故事。词作用典起初不太普遍。钟嵘 《诗品》 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不过文学史的事实证明,用典的手法在抒情性作品中还是有生命力的。只要用典恰当得体,就可以成为一种常用亦常新的艺术技巧。如用事显而切当,就是用事的佳境:“显”是指用事比较明显醒豁,大多是采用熟典;“切当”是指用事贴切妥当,更好地表达情感。
这首 《减字木兰花》 就体现了上述用事的两个特点。此词作于东坡路过吴兴,在友人李公择生子三朝宴席上,大概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苏东坡很便利将用事发挥得出神入化。起首两句,化用杜甫 《徐卿二子歌》: “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相抱,并是天上麒麟儿”之句,又借用 《诗经》 中“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拈出“惟熊佳梦” 自然稳妥。三四两句,“气横秋”字面源于孔雅圭 《北山移文》“霜气横秋”,参照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而脱化为 “壮气横秋”;第四句本于杜甫 《徐卿二子歌》: “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下阕全用一典: 晋元帝生子,宴请百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东坡把这个笑话櫽括成 “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意为:多谢多谢啦,我是无功受赏,这件事情又怎么可以该让我有功呢?)语调幽默,足见东坡的生花妙笔。用事岂不倍添一分情趣?
“昔人论作词,必有江山书卷友朋之助,即词何独不然。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交万人杰,无胸襟,无眼界,嗫嚅龌龊,絮絮效儿女子语,词安得佳?”(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 卷一),此言就含着用事为词的这层意思。任何一位词人都要在创作中受到前人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创作成果。借用某些典故,不啻是一种 “以用事为博”的字面上的装潢。“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概括地说,用事的作用在于“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恰如其分的典故,一是可以化繁为简,熔铸百言之中抽绎出来,表达一种难以传达或者复杂的感情。比如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厚,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际的种种感触,这类感情想要表达充分,又往往受到精简的诗词形式的限制,或是由于周围创作氛围的干扰,那么用典无疑成了最好最“安全”的感情输送带。二是故事的本身往往自具涵义,这样又加深和扩展作品的内在的容量。周振甫先生曾形象地把这种用典的妙处比为,“把浮在汤上的油腻取去,使它净化,这样的菜有鲜味而无油腻”。(《诗词例话》)。三是凭借用典,可以获得暗示或隐喻的效果,使读者产生广阔的多方面的联想。南宋爱国词人深谙此理,所以他们对现实的感慨,并不爱通过描景摹情反映出来,而是有感而生,因时因事选择典故,借其抒情更能唤醒国人,借经引史,以古讽今,更能发泄心中的愤慨不平。越是用世之心殷切,经济之怀深切,忧国伤时之慨超出常人者,就越容易将眼光转向历史。清人刘熙载曾评:“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庾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复异!”(《艺概》),说到了用事显而切当的游刃有余的化境。这亦是显明、切当的用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用事显而切当,首先要占有大量的典故,并对其掌握透彻,否则牵强附会,不能有利于内容的表达; 特别要善于多用熟典,因为过于冷僻的典故,不知不觉地成为词意理解上的障碍。其次,要注意所用的典故不能照搬照用,一味陈袭,落他人窠臼。要化典为己有,且融入己意,成为自己词作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比如命意相袭,另造新语; 涵义相仿,引申拓展; 形式沿用,内容偷梁换柱等等借用融化的方法。总之,用事显而切当,必定要用事浑而无迹,如出诸己。当然,“好用事,失之堆积; 无事可用,失之枯寂”(王骥德 《曲律》),这是“用事”时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