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厉鹗·忆旧游》原文赏析
释义

《厉鹗·忆旧游》原文赏析

《厉鹗·忆旧游》原文赏析

辛丑九月既望,风日清霁,唤艇自西堰桥,沿秦亭、法华,湾洄以达于河渚。时秋芦作花,远近缟目。回望诸峰,苍然如出晴雪之上。庵以“秋雪”名,不虚也。乃假僧榻,偃仰终日,唯闻棹声掠波往来,使人绝去世俗营竞所在。向晚宿西溪田舍,以长短句纪之

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碕。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正浦淑苍茫,闲随野色,行到禅扉。

忘机。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蛩外弦诗。又送萧萧响,尽平沙霜信,吹上僧衣。凭高一声弹指,天地入斜晖。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渔艇归。

厉鹗《忆旧游》(溯溪流云去)词意

这首词描写萧瑟苍凉的秋色和词人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契机,抒写了超迈、洒脱的情怀。“笔意超脱,胸中无些子俗尘”(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词序介绍了创作这首纪游词的经过。辛丑九月既望,即康熙六十年(1721)阴历九月十六日。西堰桥,在杭州西北。秦亭、法华,皆山名。西溪,在武林山西,“溪流深曲,……凡三十六里。群山回绕,曲水湾环,沙溆芦汀,重重间隔”(《钱塘县志》)。河渚,在西溪,“本名南漳湖,又名蒹葭深处。……沙屿萦回,秋深荻花如雪”(同上书)。秋雪庵,“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明陈继儒题曰‘秋雪’”(《西湖梵隐志》)。可见这是一个环境幽美的所在。厉鹗是钱塘人,性喜山水,当然对这个地方惝恍留连,他乘舟游历,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个深秋的时节,秋日清朗明净的天空感召着词人,他不禁要去追寻秋的踪迹。“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词人唤起渔艇,溯溪而上。静静的溪水清澄透明,仿佛船不前行而是彩云在飘动,流云告诉我们船行。微风吹来,树枝轻摆;远山起伏,有如眉黛,如嗔,如语,如娇,如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碕。”芦苇开花,洁白的芦花象在秋芦上积压了厚厚一层白雪,词人被围在白茫茫的一片芦花深处,切身感受着大自然的秋意。芦碕,芦塘屈岸。“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很自然地,从季节的秋天感受到人世的秋天,多少往事,如烟如缕,消散而去,只有两鬓白发,留下了它的痕迹。“正浦溆苍茫,闲随野色,行到禅扉。”思绪转入视线中的浦淑(即水滨),把追忆往事的愁思化入了茫茫的芦荡之中,解散了愁思。往事随它去,由闲逸的心情伴随着自在的景色,逍遥地来到秋雪庵门前。上阕的风景描写具有特色,它把握了芦荡秋天的主色调——苍白色。清溪、流云、远山,是苍白的背景;凉花载雪,鬓边丝,是白的亮色;浦淑苍茫,则是苍白色的基调。苍白色的色调,形成了苍茫的画面,写出了秋天肃杀的特征,也衬托出诗人苍老、澹泊的心境。

澹泊之景怡养了恬淡之心,词人在秋雪庵蓦然回首,见诸峰苍然如出晴雪之上,顿时物我两忘。“忘机”。心再无纷竞,淡焉漠焉。“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蛩外弦诗。”词人悄然无语,焚香独坐,心境异常平静。看鸿雁飞过,听秋虫歌鸣。蛩,蟋蟀。弦诗,即弦歌,古代依琴瑟而咏诗。静观默坐中,不再只是用眼睛看秋色,而是用内心来感受秋意,感受整个宇宙,默默地领悟大自然的真谛。于是词人的第六感觉听到了大自然万籁之声:“萧萧响”。这天籁声似风吹芦苇声,又似棹掠波浪声,还似秋霜下降声——这神秘的、发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词人的第六感觉也感受到了秋天的霜信,悄悄地降临在词人僧衣之上——这似有似无、确有确无的诡异的物质!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给予的启迪吧?!“凭高一声弹指,天地入斜晖。”于是弹指一声,倚空长啸——他顿悟了大自然、人生的真谛。弹指,佛教仪,以手作拳,屈食指,以大拇指捻弹出声,表示许诺、赞叹、告戒等意。“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渔艇归。”到此,心境已经为之一洗而净,当清朗的月亮升上天际,波光荡漾之时,词人已经欣然、翩然乘舟归去。

这首词字句清远,声调谐和,读来使人心境澄明。谭献评曰:“白石却步。”(《箧中词》)徐珂云:“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得之者。”(《清代词学概论》)然细品此词,觉得词人绝非仙风道骨,洒脱之仪表中揣着一颗尚未完全脱离尘世的心。陈廷焯说得好:“樊榭词拔帜于陈(陈维菘)、朱(朱彝尊)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然其幽深处在貌不在骨……故色泽甚饶,而沉厚之味终不足也。”(《白雨斋词话》卷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