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法华经《第四节·誓愿安乐·明行叹经》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释义

法华经《第四节·誓愿安乐·明行叹经》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第四节·誓愿安乐·明行叹经》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注释】

①诸法之财:法财有七: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 ② 贤圣军:这里是把修行人或声闻、菩萨们比喻为佛陀降伏烦恼的军队。一般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 ③ 五阴魔: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④ 烦恼魔:四魔之一。烦恼能恼乱身心,障碍菩提,故名为魔。 ⑤ 死魔:四魔之一。死亡使人在这一生中无法再继续修行佛法,故谓死为魔。

【译文】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菩萨、大菩萨于将来的末法时代佛法将要灭亡之时,凡是奉行受持这部《法华经》的,对于佛门的居家弟子和出家弟子要生令其快乐的大慈之心,对于非佛门的其他人也要生救拔其苦的大悲之心,应该这样想:‘这些尚未皈依佛门的人,他们真是损失惨重,如来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根据不同众生之根机而随宜应机讲说妙法,可他们这些人竟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这些人虽然不询问、不理解、不信从这部经典,但是,只要我们一旦证得至高无上的佛智,那么,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运用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引导这些人悟入此经的神妙法义之中。’文殊师利,这就是菩萨或大菩萨在佛灭度之后,所要成就的第四种安乐之行。若能这样,他们讲说此经妙法时,就不会产生过失,而且还会常常受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婆罗门居士等的供养与恭敬、尊重和赞颂。空中的各位天神为了聆听这种妙法,也常会随行侍奉。如果在村落、城镇或寂静的山林中说法,有人前来质疑责难,诸位天神便会昼夜不离地守护在旁边,以不使佛法受损,并能使前来听法的人皆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典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一切如来佛的神力所保护的。”

“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在无量无数的年代中,连其名字都湮没无闻,更何况见到并受持、读诵此经的人,那就更为希有了。文殊师利,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想以威武之势降伏各国,而各小国之王却不顺从其命令,这时,大王就诸兵其发,前往讨伐。大王若发现众兵之中有战功的人,便会非常高兴,并根据其战功的大少而给予赏赐,如有的给予田园家宅、村庄、城镇等封邑,有的给予衣服或其他装饰之物,有的给予各种珍宝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和奴婢、属民。总之,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赏赐,只有自己头上髻中的一颗明珠却从来不给别人。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大王头上有这样一颗明珠,如果把它拿来赏赐,大王的随从与部下一定会十分惊异。文殊师利,如来佛也是这样,他运用禅定和智慧的力量,获得了佛法国土,作为法王统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但魔王并不肯顺从臣服,法王如来派各位贤圣将帅与魔王交战。若有谁从中立下战功,如来也会非常欢喜,于是便在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众弟子当中,讲说各种经典,使他们内心感到喜悦。通过讲经,赐予禅定之法、解脱之法及断尽烦恼的五根、五力等各种佛法财宝,赐予涅槃之城,说他们获得了灭度解脱,引导其心,使之皆大欢喜。但是,如来佛就是没有为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看见士兵立下大功勋,心中万分欢喜,那颗难以置信的珍贵明珠,即使久藏于自己的头髻之中,从不轻易地赠予他人,这时还是赏赐给了士兵。如来佛也是这样,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的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看见自己手下的贤圣之军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魔作战,与烦恼魔、死亡魔互战,取得了很大的功勋,消灭了贪欲、瞋怒、愚痴等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冲破了魔王的罗网,这时,如来佛也会十分欢喜。这部《法华经》是一部能使众生获得无上之智的经典,所以,也是一部世人大多会抱怨其难以信奉的经典。如来佛先前从未说过,现在方为众生演说。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是所有如来佛的第一说法,是所有佛法中最深奥微妙的,所以,直到最后才赐予众生,就像力量强大的国王,长期守护着自己的明珠,到了最后才赐予士兵一样。文殊师利啊,这部《法华经》是所有如来佛的秘密宝藏,居于所有佛经之首。在漫漫长夜之中,如来佛小心守护,从不轻易宣说,直到今天,才向你们敷演讲说。”

这时,释迦牟尼佛想重宣这种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修行菩萨行的诸位菩萨或大菩萨应常行忍辱之法,哀悯一切众生,才能演说这部诸佛赞叹的经典。将来的未法时代,受持这部经典的人,对皈依佛门的在家和出家信众以及尚未皈依佛法的人,均应怀抱一片慈悲之情。那些不听闻、不信从这部经典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损失,将来我们一旦获得佛道,将以各种方便之法门,为他们讲说此经妙法,使他们也能沐浴于这种妙法之中。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对其士兵中作战有功者赏赐各种宝物,如象、马、车乘、装饰之物、田园家宅、村庄、城镇,或衣服、各种珍宝、奴婢、财物等。假若有勇健之将,作了一般人所不能作的事,这时,国王便拿下自己头髻中的明珠,赐予这位健将。如来佛与国王一样,他是法国之王,具备忍辱等无畏之力和无尽的智慧宝藏。他以大慈大悲之胸怀,依法教化世间,看见一切众生遭遇苦恼,欲求解脱,从而与魔作战,于是,佛便为这些众生赏赐种种妙法,先以方便法门,演说诸经之理,当得知众生已从中获得了力量,最后才为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就好像国王拿出自己头髻中的珍珠来赐予士兵,这部经典乃是至尊之经,众经中无上之品,我长期以来谨慎守护,从不轻易开示,可如今正是时候,所以便为你们讲说。我灭度之后,追求佛道的诸位菩萨、大菩萨,要想安安稳稳演说此经,就应当亲近如上所述的四种安乐之行。读诵此经的人,常无忧愁烦恼,没有各种病痛,红光满面,皮肤白嫩,不会成为贫穷、卑贱、丑陋的人,众生乐意见到,就好像思慕圣贤一样,天上的诸位童子也会听其使唤,刀杖不会加害其身,鸩毒不会为害其身。若有人想恶意谩骂时,却总是难开其口。外出行路时,毫无畏惧,就好像狮子王一样。他的智慧之光,明遍法界,就像日光普照大地一样。

如果在梦中遇到吉祥之境界,看见诸佛坐在狮子座上为众多环列周围的比丘说法;又看到神龙、阿修罗等各类天神如恒河沙一样众多,他们都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礼,而自己正在为他们说法;又看到诸佛,身现紫金色,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佛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而当梦到佛如此向四众弟子说无上妙法时,也看到自己置身其中,合掌赞佛。听闻佛法之后,十分欢喜,便对佛进行供养,进而得到总持法门,证得不退之智。佛知其人之心业已深入佛道,便为其授予成就无上正觉的记号,佛这样说:‘你这位善男子,将于未来世中,获得无量智慧,证成佛道,你的佛国庄严清净,广大无比,其中也有四众弟子向你合掌礼拜,听你讲经说法,还在梦中看到自己身处山林之中,修习善法,证得实相之境,在禅定中看见十方世界中的所有佛。诸佛身相呈金色,具足百福之相,十分庄严。听闻佛法之后又为他人讲解,就会时常做这样的好梦。还可以梦见自己做了国王,舍弃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三宫六院的妃嫔,舍弃了世欲人间美妙的五欲享受,走到修行的道场,在菩提树下,坐于狮子座,修道历时七日,便证得诸佛之智。成就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佛道之后,起来再转法轮,为四众弟子说法,经过亿万年,演说清净妙法,救度无量众生。然后将入涅槃,就好比烟尽灯灭一样。若在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有谁能演说这部至高无上的妙法,那么,此人必将获得广大利益,犹如以上所述的各种功德。”

【鉴赏】

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都已经宣说圆满,但是宣扬《法华经》的誓愿是一种强大有力的支撑,是这种誓愿的力量,是诸位弟子在法华会上发无上道心,发愿利益未来无量众生,在各种环境中宣扬流布此经,也是这种誓愿的力量支持着弘扬者在未来广宣此经,克服种种困境,得到身口意的安乐,所以誓愿是宣扬法华的前提,也是保证。

誓愿安乐行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既有和前文相似的长文、重颂结构,也有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这里佛陀宣讲了法华七喻之一的“髻珠喻”。长文分二科,第一“明行法”,说明应该如理发愿,有三个部分,首先“总标”;其次“释”,开始详细展开;然后是“结行成”,说誓愿安乐行的功德利益。第二“叹经法”,赞叹《法华经》是微妙难思的大法,是不容易听到的,有“就法略叹”和“约喻广叹”。此处说了“髻珠喻”来彰显殊胜难得,这个譬喻可分为两个小喻,先说“不与珠喻”,再言“与珠喻”,两个喻各有立喻和法合二段。

本书将最后的“总明行成之相”也归入这一节,本来这一部分是和四安乐行并列的层次,但鉴于篇幅较小,又紧接誓愿安乐行之重颂,所以并入此节,但含义独立。

誓愿安乐行的长文主要是行法和行成,行法首先是“明誓愿所缘之境”,菩萨应该弘扬《法华经》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其次“明誓愿之由”,为什么要给这些人说《法华经》,因为他们有对权实二智不知不觉的过失,所以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前往教化;最后“正立誓愿”,总结说明应该发精进弘法的誓愿。行成部分则赞叹如理发誓,得誓愿安乐行的功德利益,他们不会有过失,原因在于他们所宣扬的这部《法华经》是一切诸佛神力所护。接着佛陀解释了《法华经》得到诸佛神力所护的原因是此经的殊胜难得,极其希有,而且用“髻珠喻”来说明。有开始的“不与珠”和后来的“与珠”,不与珠喻我们作一概括,古德用二十个字划分五个层次。第一“威伏诸国”,转轮圣王出世后想通过威势降伏诸国,这寓意佛陀成道之后,观照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就要用智慧神通教化众生,去降伏眼耳鼻舌身意,降伏一切烦恼。第二“小王不顺”,佛陀教导了四念处等修法,但是烦恼、习气还是并没有完全消除。第三“起兵讨伐”,佛陀有各种方便法以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帮助,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对“种种兵”的解释历来有几种不同,有的解释为: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来喻指声闻、缘觉各有四种贤圣果位;还有的解释为前军、中军、后军,凡位修行是前军,初果、二果是中军,三果、四果是后军;还有的用三贤、四加行等来注解。第四“有功喜赐”,这些降伏烦恼的弟子们修学戒定慧各有成就,佛大欢喜,所以开示三十七道品,宣讲般若空性,得到七圣财、六神通等果报。第五“惟不与珠”,但是佛陀从来没有说过真正微妙难思的《法华经》。以上就是“不与珠喻”的五层含义。接着是“与珠喻”,国王发髻中的宝珠从来不会赐予他人,但现在看到有大功绩的人,心甚欢喜,所以赐予髻珠,就好比佛陀现在灵山会上宣讲了诸经最上的《妙法莲华经》一样,令人惊喜。两个小的譬喻都各自有立喻和法合两部分,重颂文意相通,不再阐述。

本品的“如来垂答”共分三科。前面是“总标章门”和“四安乐行”,现在是第三部分“总明行成之相”,总体来概括四安乐行成功之后的相状,从誓愿安乐行重颂部分的“我灭度后,求佛道者”开始到本品结束,主要是“举三报以劝”,就是用三种果报来述说四安乐行行成之相,并为弟子们弘宣法华鼓劲劝慰。三报分别是:“报障转,转现报”,报障是指身体的状况,在现前就得到无忧恼病痛等善报;“业障转,转生报”,众生的来世随业力轮转,依此经功德,来生不受苦报,“不受贫穷,卑贱丑陋”;“烦恼障转,转后报”,首先是讲贪瞋痴三毒障转,接着讲种种好梦,这些梦也是可以按照层次解析的,依据梦中境界的差异,古德依次划分为四层不同的果位境界,分别为:梦入十信相似位,梦入初住见道位,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最后梦入妙觉究竟位。

至此,迹门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全部结束,迹门三段圆满。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