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法华经《第一节·中根领悟·自陈譬喻》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释义

法华经《第一节·中根领悟·自陈譬喻》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第一节·中根领悟·自陈譬喻》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揵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机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麁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瓫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敝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注释】

①慧命:尊称比丘曰慧命。是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之义。又曰慧寿,新译曰具寿。 ② 空、无相、无作: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也是涅槃的异名。无作与无为同义,无因缘的造作。 ③ 婆罗门: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一,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族。 ④ 刹利:即刹帝利。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帝王种姓。 ⑤ 居士:有两种解释,第一,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第二,居财之士,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⑥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即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尔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译文】

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揵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的记号,宣布他将来世作佛,名为华光如来,这些多年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方便法门的大弟子们有幸参加今日的法会,莫不叹为希有,他们内心充满欢喜和崇敬之情,一下子都欢呼跳跃起来。他们从座而起,整理好各自的衣服,偏袒着右肩,一齐走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然后右膝跪地,一心合掌,恭敬曲躬,虔诚地瞻仰释迦牟尼佛的尊颜。接着,他们开口说道:“世尊啊!我们这些人是众僧之首,都已年迈老朽,自以为已得证涅槃,不能再肩负其使命了,所以,也都不再积极进取以求无上圣智。世尊啊!从过去到现在您讲经说法的时间已相当长了,我们作为大弟子总是在座听法,慢慢地身体开始疲倦,精神也日益懈怠。我们一心只想着小乘人的偏空、无人我之相、远离愿求造作,认为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解脱,所以,我们这些老朽之人对于菩萨法门如游戏神通、庄严净化佛国世界、教化普度一切众生等等,心中并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世尊过去说法教化我们,曾说让我们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苦宅,得证涅槃妙乐解脱。加之我们现在都已年老体弱,所以对佛所开示的大乘菩萨法门中无上圣智,已没有一点儿好乐之心了。可是,我们今天有幸在佛前听到佛为声闻弟子授无上佛智的记号,心中十分兴奋,因为这说明我等老朽之辈也终将会受记作佛,这的确是闻所未闻的希有之法啊!我们万万没想到,并未追求的大乘妙法竟今日忽然得到了。”

接着,须菩提等上首弟子们又对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啊!我们现在想通过一个譬喻来说明我们心中的感想。譬如有一位男子,年少无知时离开父亲,长期住在其他国家。如此一直到十岁、二十岁以至五十岁。由于年纪已大,加之又很穷困,所以便走南闯北,四处求食乞讨,这样辗转漂流,来到了自己的国家。他的父亲自从失去儿子后,也一直在四下寻找,后来由于怎么也找不见儿子,便在某一城中停了下来,由此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慢慢地,家业兴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家中拥有无量的财宝,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琥珀、珍珠等宝物取之不尽。家中的几个仓库个个盈满欲溢。许多童仆、臣佐、吏民都受雇执事,令其使唤。他家拥有的象马、车乘、牛羊等更是数不清、出入的利息遍布其他国家,专门为他跑生意的商客也十分众多。就在其父家业大振之时,那位贫困潦倒的儿子走乡过村,沿门乞讨,经历许多国家、城镇,刚好来到其父当初所落户的那座城市。多少年来,父亲常常想起自己的儿子,与儿子离别五十余年,但从未向别人提说过这件事。如今,他念子之心更切,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心中充满无限的悔恨。他自感身体日益老朽,家中虽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仓库甚至都要溢出来了,可没有儿子,一旦命终,所有的财物都将散失,无人可以委付继承。所以,他日夜都在想念自己的儿子。他想,如果自己能够得到儿子,将所有的家产都委托于他,那该是多么坦然快活、无忧无虑啊!”

“世尊,就在老父日夜思念儿子的时候,这位穷子作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流离,刚好来到其父的宅院。他站在院门旁边,远远看见父亲坐在床上,双脚放在宝几上面。一些婆罗门、刹帝利、居士等都毕恭毕敬地站立周围。其父身上装点着价值千万的珍珠、璎珞。仆人手持白拂,侍立左右。床上盖着宝帐,屋里悬挂着花幡,地上洒着香水,到处都摆放着奇花奇草,还罗列着其他许多宝物,出出进进,随时取而予之。如此种种表明这位主人的尊贵和威严。那位穷子看到这种景象,觉得其父气势太大,于是心生恐怖,后悔来到这里。他暗想:这家主人可能是国王,或者是与国王地位相当的人,这不是我受雇做工获得食物的场所,不如到贫穷的地方去,那里出力之活好找,衣食也容易得到。我如果久留此地,有可能受到压迫威逼。想到这儿,穷子便快步走开了。此时那位富贵的长者坐在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心里十分高兴,心想,这下我的家产可有了付托的人了!过去我日思夜想盼望儿子,一直未能见上。今天,他忽然自己来了,这简直是天遂人愿!我虽然已经年纪老迈,但依然贪爱怜惜自己的儿子和财产。于是这位父亲急忙派人将儿子追回。那位使者一路疾跑,拉住了穷子。穷子感到十分惊愕,大喊大叫,抱怨道:我并没有惹你,为何要抓我呢?越是这样,那使者越是强拉硬拖,死活不放。这位穷子暗想,自己无罪而遭捕囚,看来凶多吉少。想到这儿,他就更加惶恐,吓得喘不过气来,一会儿便跌倒在地。父亲在远处看到这种情形,便对使者说:不需要此人了,请勿强行拉他。后来,使者用冷水洒在穷子的面部,使其清醒过来。其父也不再与他说任何话,为什么呢?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志向低劣,性格自卑,自己的豪强富贵,儿子一下子很难适应。经过审慎分析后,他决定用方便权宜之法引导自己的儿子,并不告诉别人这是他的儿子。使者见穷子苏醒过来,便对他说:我现在放你走,你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吧。穷子一听,自然十分高兴,也深感意外,急忙到贫穷的地方自求衣食度日去了。”

须菩提等上首弟子接着讲道:“那时,长者为了诱引其儿子而设计了一套权宜方便之法,他密遣两个形色憔悴又无威德气势的人,临行时嘱咐二人说:你们去了之后可以语气缓和地告知穷子,就说这里有活可干,并加倍付给报酬。穷子如果同意,就可将其带来,让他在这里干活。如果他问干什么活,就说雇他打扫粪便,我们二人也同你一起干活。这两人听罢,立即去寻找那位穷子,找见之后,便按照长者的吩咐,一五一十地向穷子叙说了一遍。穷子听后,表示同意,于是先拿了工钱,接着便与二人一同扫除粪便。其父看见儿子后,既生怜悯之情,又怀责怪之心。一天,父亲从窗户之中远远看见儿子的身躯,只见儿子一副消瘦憔悴的模样,满身粪渍尘土,污秽不净。这位父亲便脱去璎珞点缀的上等衣服和其他珍贵器具,换上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扫粪便的器具,装出畏畏缩缩的样子,来到扫粪便人中间,对他们说,你们都干活勤快点,不要懈怠。父亲便通过这种办法接近其子。过了好长时间,父亲又找到儿子,对他说:嗨!小伙子,你常在此干活,哪里也不去,当增加你的工钱。以后,你所需要的盆器、米面、盐醋等东西都无须担心,我会叫人随时送给你的,需要多少就给多少,你可放心下来。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父亲,请不要再有什么忧虑了。为什么呢?我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你还年轻力壮。你平常干活时,从未有过欺骗、懈怠、恼恨和怨言等各种劣迹恶行,与其他做活的人是大不一样的。从今以后,你就如同我亲生儿子。这时,穷子虽然非常欣喜自己能遇到这等美事,但心中仍自认为是受雇劳作于他家的贱人。所以,在二十年当中,他一直干着清除粪便的工作。经过这么长时间之后,穷子的内心与外表都体现出信心,出进自在大方。不过,他所干的仍是原来的工作,地位也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须菩提等人接着又说:“世尊,有一天,那位长者忽然病倒,他自知死期不远,便对穷子说:我如今拥有大量的金银珍宝,各个仓库也都装得满满的。到底有多少财物,哪里须要支付与开销,这些你都知道。我的这种心情,你应当明白。为什么呢?今天,我与你已没有区分,你应更加用心,不断提高自己,不要再松懈后退了。听罢此言,穷子立即接受教敕,直接管理各种财物以及金银珍宝和各个仓库,但他并没有谋求一餐的意思。虽然他已掌握了所有财物,但他所达到的内在层次仍然与扫粪便没有多少分别,他的下劣之心也并没有舍去。又经过一段时间,父亲知道儿子的意境已泰然自若,可以成就远大的志向,而对于原来下劣之心业已反省认识,自我摈弃。这位长者临终时,将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族、国王、大臣、刹帝利、居士等全都召集来,向他们宣布说:‘诸位仁君应当知道,这位男子是我的儿子,我亲生的儿子。当年曾在某城中离我出逃,五十余年,孤身一人,受尽辛苦。他原叫某某,我名叫某甲。过去,我曾在本城满怀忧伤,四下寻找,没想到忽然在此相遇。他确实是我儿子,我确实是他父亲。如今,我所有的一切财物都归这位儿子所有。此前家中的各项收支,这位儿子也都知道。’世尊,此时,穷子一听其父此言,顿时大喜,叹为三生难得之事。他心中激动地想:‘我本来并无仰慕追求之心,如今这丰富的宝藏竟自然而得。’”

须菩提等人讲完这个譬喻故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那位大富长者就是如来佛,我们这些人都像是佛的儿子。如来佛也不是常说我等为子吗。世尊,由于我们摆脱不了身心受到煎熬的苦即苦苦、一切安乐必将失坏的坏苦以及诸行无常、迁流不息的行苦这三苦,所以在生生死死之中,常受五蕴火的热恼压迫。我们迷惑无知,热衷于小乘之法。今天,世尊令我们体察并捐除昔日所习的诸法谬论之粪。过去,我们在此小乘法中勤勉精进,只为获得涅槃一日之价。得到这种偏空涅槃之后,便满心欢喜,自以为足,自我相谓道:我们精勤修行佛法,获得的可真不少啊!可是,世尊早已知道我们内心执著于低俗的欲望,热衷于小乘之法,所以,便放纵我们舍大乘而习小乘,也不为我们分别演说无上的大乘妙法,也不宣布我们皆有如来的智慧之法,我们从佛闻法修行,终于得到证入涅槃的一日之价。对于小乘低级果位,我们还以为得到了巨大的果报,所以,对大乘佛法便没有任何志求。另外,我们因为受如来佛智慧加被,为诸菩萨开示演说佛道之法,可是我们自己却对此佛道没有志愿。为什么呢?佛知道我们心里喜欢小法,所以通过方便之力,随顺我们的品性为我们演说权宜之教。我们还自以为是,始终不知道自己也是如来佛真正的儿子。今天,我们听了世尊的说法,才知道世尊对于自己的无上佛智是毫不吝惜的。为什么呢?我们这些人往昔以来本是佛真正的儿子,本身具有成佛的种子,可我们不知不觉,一心热衷于小法。如果我们有喜爱大乘之心,如来佛就会为我们说大乘法。今天,佛见时机成熟,便为我们宣示深奥、唯一的佛乘。昔日佛于诸菩萨前诃责声闻小乘热衷小法,乃是开阐无遮,欲度怀疑、诽谤大法之辈,究其实质,佛还是以大乘之法施行教化。所以说,我们原本无心仰慕求取佛道,可今日法会之上,法王如来佛的无上妙法之宝不求自至。作为佛的儿子,我们应该从佛那里得到的,如今皆已得到了。”

【鉴赏】

这段文字可以分四个部分。

首先是“经家叙喜”,即背景陈述部分。以须菩提、迦旃延、迦叶和目揵连为代表的中等根性佛子,继《方便品》之后又听了《譬喻品》,这才完全体会了如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然后又会三归一的道理,心里没有了疑惑,所以他们欢喜踊跃。那么他们以前疑惑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信解品》中很明白地说出来了,《法华论》对此有所解释。这些声闻人,以前有个想法就是他们与佛同入法性,同一解脱,不能说有所高低之分,正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在听了佛的《譬喻品》之后,他们明白大乘佛法的圆满远非小乘佛法所能比拟,声闻人的解脱好比茅庐,而佛的涅槃好比殿宇,声闻的功德在万德周圆的佛面前,只能是饥寒交迫的贫子站在无量庄严的大富长者面前,并在本品声闻人自己用很多相差十分悬殊的事物来譬喻大小乘佛法的差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经有别于《阿含经》等早期经典,带有很浓的印度大乘佛教时期褒大贬小的思想。此处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四人中唯有尊者须菩提为慧命,其他都称摩诃,慧命就是以慧为命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活动都由智慧来领导而非无明,故而能观察诸法皆空的实相,所以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智者大师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般若会上,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讲解般若法门,意思是为慧人所命,这与后面譬喻中贫子管理家业,派遣佣人是有关联的,寓意着声闻人受佛之命为菩萨宣讲圆顿法门。总之须菩提在《信解品》中被尊为首位,可见空性般若的思想明显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

其次,从“我等居僧之首”到“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是第二部分。中根人自陈领解,他们先说明自己以前不复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原因,有三个原因:第一,他们处在僧团中的领导地位,若放弃小乘改学大乘,担心后学者讥嫌;第二,他们年迈老朽,不必广度众生;第三,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证得了涅槃境界,不用再做什么。所以他们陈述自己以前的过失之后,又庆幸自己现在得到了以前未得的法。

再次,是本品的核心内容,即说了“贫子喻”这个譬喻。其中可以分为四个小的譬喻内容:

第一是父子相失喻,描写幼子离开父亲,年纪渐大却愈加贫困,父亲也寻子不得,虽然巨富无比却时刻牵挂游子。本经的譬喻不只是生动的故事,其中可能蕴含着十分深刻的理法,仔细思维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父子相失喻,按照故事发展,其中的寓意也可依次分析。二乘人本来对佛道是有缘分的,但是因为善根很微弱,所以又渐渐远离了佛道,退了道心,流落到生死的轮回中了,后来以前栽培的善根有点增长,对生死产生的烦恼有所思考,但是又走进了外道中去学习理论,实践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善根的增长和智慧的培养,他们又有趋向佛道的意愿并不断接近涅槃。佛陀观察到二乘人的心念,想度化他们,所以就安住于方便有余土,现万德庄严身,拥无量法财,周围围绕着见到真理已入圣位的无数菩萨,佛也分身无数去无量世界广度众生,他方国土的菩萨也来此闻法修行。虽然如此,佛也时时刻刻忆念着退了道心的二乘人,大悲心从未减退。

第二是父子相见喻,贫子四方游历回到父所,但见到父亲却不敢相认,然后自惭逃走,父亲也远远看见游子归来。其寓意是二乘人在外道修行遍历种种,勇猛精进,慢慢地接近了佛道,但他们只是偏狭地认识佛法,是小乘发心,他们又不解地听说佛的法身坐在第一义空无所畏境界里,法身菩萨来听大法,佛用权巧智慧宣讲着假、中、空三观,用布施、爱语、共事、利行四摄法度化众生,这些圆满报身他受用境界和小乘根的人不相应,所以他们执著无我、无我所等小乘理论,佛在第一义空无分别的境界里如是观照,感应到二乘人有求解脱的心,所以非常欢喜。

第三是遣使追诱喻,大富长者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就急忙差遣旁人去追,但贫子却惊慌失措,所以父亲就想办法用除粪的活计诱使他暂时住到家里,然后渐渐接近并鼓励指导。这寓意着佛的悲心观照,二乘人有回小向大的可能,但对佛法的理解又有偏颇,所以采取行动,用文辞语言来教导,又用戒门来规劝他们投信大乘,但是二乘人却生不起信心,甚至诽谤抵触,卧在无明的境界中无法解脱,所以佛就用权智,放弃了圆顿法门,开始宣讲苦空无我的小乘法理,使他们醒悟,让他们用苦集灭道来修学圣道,但我并没有舍弃,他又用权巧方便让菩萨化现成声闻,劝化二乘人住在佛道不令退转,也和他们一起修行,法身佛看到流转三界的善根人愚痴无智,就化现为三界以内的应化身来全声闻精进修行四念处、四正勤等法门,慢慢地二乘人修行成就称为须陀洹,成为真正的佛子。

第四是领付家业喻,贫子慢慢地适应了长者家里的生活,但长者日渐衰老,将不久人世,所以开始教导贫子管理家业,在长者最后弥留之际,向大家公布了贫子就是他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的真相。其内涵是须陀洹在应化佛的指导下不断修行并逐渐成就二果、三果、四果,直到成就阿罗汉不再退转,佛所做圆满即将入灭,所以佛给有善根的声闻宣讲了无量无边的功德法门,以及圆顿成佛的无上法门,并命他们为诸大菩萨宣讲般若法门,他们领受佛旨依教奉行,教化众生一切法门,但他们自己却对成佛没有好乐之心,执著有余涅槃的境界,通过长期的栽培,二乘人逐渐发了无上菩提心,并拥有了无量的功德,所以佛在十方诸佛集会、诸大菩萨围绕的法华会上,郑重宣布佛的一切功德和成就,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声闻就可以完全获得,并为他们授记成佛。

最后是法合,就是譬喻结束之后,四位中根的大阿罗汉开始讲解分析这个譬喻所蕴含的道理。法合内容结构紧扣上面喻说部分,分为三段:第一,“合父子相失相见”,在这里佛直接前面比喻的内涵,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而那些退失道心的二乘人则似佛子,此处阿罗汉自己用“似”字,是自己贬斥自己的意思;第二,“合追诱雇作喻”;第三,“合领付家业喻”,经文内容已经将喻说的法义详细说明,此处便不再展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