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欧阳修《送陈经秀才序》原文|注释|赏析
释义

欧阳修《送陈经秀才序》原文|注释|赏析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欧阳修《送陈经秀才序》原文|注释|赏析

欧阳修

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官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县主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送陈经秀才序》作于仁宗明道元年。这年欧阳修26岁。正青春年少,多少憧憬,多少壮怀,正激动着他年轻的心。他17岁应举随州,作《左氏失之诬论》,文章已经为人们所传诵。天圣七年春,23岁的欧阳修应国子监考试,名列榜首; 同年秋,赴国学解试,又占鳌头。天圣八年正月,应礼部考试,欧阳修又得第一。三月崇政殿御试,名列甲科第十四。五月被派往西京任留守推官。第二年三月到达洛阳。

虽然官小职微,却是对他文章学识和人生价值的承认。乍到洛阳,初涉官海,新奇,亢奋的情绪主宰着他,在他眼中,大概一切都那么美好,哀伤,愁怨与他无缘,一切没有笑声的事物大概不应该属于26岁的他!所以,即使在他的送别文章里,也没有感时伤世的寒灰色调。

一般送别的“赠序”文章往往是叙友情,写敬爱,道勉励、发感慨、寄珍重,说尽友朋间的依恋与分别的哀伤。当然,除一般的道别叙情外,还常常抒发理想,议论朝政、抨击时弊等等。唐宋以来,有不少这样的“赠序”名篇脍炙人口。然而欧阳修的这篇《送陈经秀才序》却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韵。与其说这是一篇送别的“赠序”文章,不如说是一篇游记。在欧阳修诸多的作品中,很少游记,这篇却可当游记来读。他用了大半的篇幅描述了洛阳龙门的方位、名称的由来,以及伊水之滨秀丽宜人的景色。并在游记的明丽笔触中极自然地渗透了刚劲畅达的人生感慨,使写景与抒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在形式与内容方面,语言的表述与作者情绪的表达也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文章一开头,写龙门的地理位置。

轻快的语调,如奔流的伊水跳荡欢呼而来。“伊出陆浑,略南国,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最多的一句也不过五个字。作家在这里强调短促的节奏,使语感轻捷、更富动感,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伊水的流动。下面,作者说明了“龙门”名称的由来。隋炀帝在洛阳初建宫殿时,登临北邙山南望,看到伊水流来,东山西山夹峙两岸,就象宫城前的两座阙楼,他说:“这不就是龙门吗?”于是,世人就把这里叫“龙门”了。此处不是《禹贡》上说的大禹治水时“导河积石”的“龙门。”接下来,作者对龙门的命名发表议论,他认为“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者,皆禹凿之”,何必只有陕西韩城东北的那个地方才能叫“龙门”呢? 这段议论是对地名的思考,也是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字里行间透出自由积极的情绪和人生哲理,颇耐咀嚼。

语言的骈丽对仗更烘托了伊水风光之秀的美感。“刺舟随波,可以浮泛; 钓舫捉鳖,可以膳羞”;“欣然得山水之乐”,“未尝有筋骸之劳”。似一曲旋律优美的山歌,婉啭而悠扬,真可谓“秀色可餐”乐而忘返了,难怪令人“虽数至不厌也”。

令人如此心驰神往,意惹情牵的龙门“山水之乐”,并非是所有人都能领略到的。在极写了自然风光之后,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从西都洛阳来的多是“达官尊重”,不能随随便便地轻易出游,幸而来一次,也是“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还没有游遍,兴致就没有了。所以得不到“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徙倚”的恬淡情致。领略到的“惟卑且闲者”才合适。一股恬然自得的意绪飘然而至。

作者接着记述了从游的几位“卑且闲”的朋友,以及游览的时间和路线。这几个人是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河南府户曹参军杨子聪、河南县主簿张应之和游学至此的秀才陈经。他们相约于夜晚留宿龙门的广化寺,“登山上方路穷而返。”第二天登上唐代白居易构筑的石楼,听八节滩的水声相击,“泛晚舟”、“赋诗饮酒”,天色完全黑下来才归去。在欧阳修的古诗中,辑有《游龙门分题十五首》,记录了这次龙门之游。与这篇“赠序”一样具有笔调清新明快,旨意畅达的特点。其中有记“路穷而返”的《上山》:蹑蹻上高山,探险慕幽赏,初惊涧芳早,忽望岩扉敞,林穷路已迷,但逐樵歌响。”有记“夜宿西峰”的《宿广化寺》:“横槎渡涤涧,披露采香薇,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日落寒山惨,浮云随客衣。”有记“步月松林间”的《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还有《伊顺泛舟》、《石楼》、《八节滩》等,这些诗更准确生动地记录了作者此次游龙门的内心感受。

这实在是一篇生动感人,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然而,又不能不说它确是一篇送别朋友的“赠序”文章。作为赠序文,作者运用了特殊的结构方式。

作者以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写记游作为铺垫,仅用极少的文字写赠别。他绘声绘色地描写龙门的自然风光,游赏情趣,个人感受,使读者的心绪随之徜徉于伊山伊水之间,古寺松林之内,溶溶月色之下,步月泛舟,赋诗饮酒,与作者一起陶醉,一起欢欣。自然景色的浸润,使读者的身心融化在广袤动人的大自然空间里了。文章妙就妙在赠别文字的叙述:“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刚与陈秀才认识,非常愿意和他交往,却突然要离去……蓦地,这次龙门之游变得何其难得,何其宝贵呀!龙门山水犹在,却无日可再次同游了。“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这通篇的记游都是为了送别陈秀才而作的,于是,那融化于整个空间的全部身心一下子被强烈的离别之情所统摄,依恋与惜别的情丝便无处不在,被陈经秀才从伊水之滨的龙门牵系着,向他远去的西行路上延伸,延伸……这样的结构方式,是由特定的送别对象决定的。作者与陈经秀才交往不多却一见如故,因此对其“遽去”表示留恋。另外,同游者都是“卑且闲”者,大概都是年轻人,对生活都有所希冀和追求,宦海浮沉未始,游学仕进方兴,辗转奔波,在所难免,只有满腹情怀寄于山水,却无更复杂的人生慨叹。加之作者此时此地宏图初展的境遇,这种结构方式正准确地抒发了他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依恋却无伤感,遗憾但不悔恨,怅惆而不空虚……

欧阳修很早就接受了石介、尹师鲁等人关于反对五代淫靡文风的主张,此番到洛阳结识了尹师鲁,更从这位比他年长6岁的文友处学习到不少东西。《送陈经秀才序》虽是他刚刚随尹师鲁学习古文的作品,却已表现出圆熟的笔法与深厚的功力,为我们留下了新颖独到的赠别文章的佳作,也为洛阳龙门留下了一片怀古的幽思。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