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十月十五日·萧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释义

《十月十五日·萧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十月十五日·萧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你自己说过:

“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

是的,我们在过去和现在,全是吃着你的血和乳在生长着,你也甘心作这样一头牛!虽然你的肌肉是一天一天地只有减少没有增多;你的血和乳为了过量的需求一天一天地艰难起来;你的骨骼透露,毛皮脱弛……可是你对自己并没有怜惜!还是这样快慰的呼叫着:

“来呀!请吮咂尽了最后的一滴!不要为我怜惜!”

先生!我们在这里痛哭,不是在哭你!是在哭我们自己!我们还没有长成,而喂养我们的源泉却涸竭了!我们真的要作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在这世界上生长了么?

十月十五日我同河清去看你——那是我回到上海的第三天——在归来的途上我向他说:

“他好得多了!比较我离开上海的时候,好像还胖了呢!”他也同意了我的观察,却说:

“你说话的声音还是太大啊!你的声音一大,他的声音也要跟着大……现在他恐怕还吃不消哪!”

“是的……因为我一看到他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也不再那样痰喘咳嗽……一兴奋……竟忘了他的病!因为自己是健康的……耳朵又有点沉……唯恐别人的耳朵也沉,不觉就要把声音放得大了点……!”

我向河清解释着,同时自己在心里也下了这样的决定:——下次再不要这样了!

可是下一次,下一次……我再看到你,你已经是安宁地睡在床上!我的声音即使再粗鲁和高大一点,你能听到吗?虽然那时我摸到你的手腕,还有着生人似的温热!你的额却早已冰凉!

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相信你真的是死了。这简直是一个幻景!虽然我曾一直看着你埋入了地穴,却总以为你还是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那天,有人送给你一座约二寸高的木头的雕像,你的孩子爬在桌子上,吃着石榴问着你:

“这是爸爸么?”

你的夫人从外面走进来也问:

“这雕的是你么?”

“喔……我那配!……这是高尔基!……”说着你笑抖着胡子,把那小像轻轻地放在身边的桌子上,又使那小像的脸,转向着自己,端详着说:

“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说着你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

我那天,从北方曾为你带来了五个石榴和一点小米,我说:

“我顺路,曾去了几个打鱼和晒盐的地方……晒盐的人全是光着屁股。也到一个日本人经营的炭坑里去过一次……回来在路上还上了一次泰山……你去过泰山吗?”

“我只是在外面看看……我是瞧不起泰山的……”

“孔老二小天下的地方我也见过了……还没有到全山三分之一的地方他就小起天下来了……!”

“孔老二他是没有见过‘山’的……”

记得,从先你曾向我说过:西湖是应该填掉的,不然一到春夏天,那些个穿长衫拿凉扇的“名士”们,在湖滨摇来摆去……看起来怪难受!他们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世界,什么国家……。这次我却不曾问你,是否应该把泰山也刨掉,省得那些希望“名垂不朽”的臭虫们,在石头上题诗留句,把很好的石头挖凿得乱七八糟。

“为了贪便宜……我还买了几张碑拓呢!”

“那上面恐怕是没有什么好碑的。”

“我是不懂,也不管好歹……只是觉得好玩便买了两张……我还给你带来一个一角钱的‘泰山石’笔架……今天忘了……没带来……”

“那不忙……不忙……”

不忙!不忙!……当我把这笔架拿给你,你已经睡在灵床上!

高尔基!他是到了应该死的时候了!他眼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国家,眼看着祖国的人民全数解除了奴隶的镣铐,踏上了真正人生的大路,也看到了大量的坚强的他的事业的承继者……!而你呢……?

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

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

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

将它喂饱。

《十月十五日》是萧军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篇祭文。

这篇散文以“十月十五日”作为题目,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寓意极深。这一天是萧军与鲁迅先生交往以来的最后一天,对萧军来说,这一天的交谈,这一天的情景是刻骨铭心的,从这一天里也可看到萧军与鲁迅先生特殊的友谊和感情。

作者回忆了“十月十五日”回上海看望病中鲁迅的情景,自然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诚挚的爱和他们之间笃厚的情感。萧军是一个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有时言行中不免露出“粗鲁”的本色,看见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病情好多了的时候,一兴奋,竟忘了鲁迅先生的病,说话声音不觉放大了。而鲁迅先生确是喜欢萧军的真诚、率直,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与人为友是以真诚为基础的。

这篇散文充分表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文风上,更体现在他与鲁迅先生的情感交流上。虽然作者自身带有一种“粗鲁”性,可是对鲁迅先生言谈举止的观察是极其细致的:看到鲁迅先生喝茶用的是没有尾巴的圆筒似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从泰山回来给鲁迅先生带来一个泰山石笔架;追忆鲁迅先生平日仰坐在椅子上的神情;鲁迅先生虽已安宁地“睡在床上”,用手摸着鲁迅先生的手腕感到仍有生人似的温热……就这样,作者随叙事的描绘直露出和鲁迅先生与日俱增的真挚情感。

在这样一篇短文中,作者用太多太多的写实来记写自己熟识的鲁迅,与此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所具有的人格感召力。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这正是鲁迅先生“孺子牛”的精神人格写照。而正是在这种人格的直接激励下,作者成了一名“鲁门家将”,并把鲁迅先生的死比喻成一把“饥饿的刀”,“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将它喂饱”。作者接过了鲁迅先生的誓言,也接过鲁迅先生的笔,同样地用“一个战士的血和骨”去同一切黑暗势力,同一切蔑视他的敌人进击、战争,显示了一个鲁迅先生寄予希望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活生生的形象。

在这篇短文里,更能体现鲁迅先生人格魅力的是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认识和文学观念的感受。不计其数的人写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谈及他的文学、文化、历史以及他的学术观点,如果在这篇祭文中再提及这些内容,读来不免有些沉闷、乏味,何况又不合祭文所寄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愫。作者在这篇散文里以一种侧写的方法引出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和中国的至圣孔子,很巧妙地把鲁迅先生的学术问题与鲁迅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格魅力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鲁迅先生毫不掩饰对高尔基的崇拜,衬托出他的价值取向,也使读者自然体会到作者隐喻着鲁迅先生与高尔基有着相似的人格魅力。文章提及孔子登临的泰山是鲁迅先生所瞧不起的,那是皇帝封禅之地,是人文墨客摩崖石刻之处;西湖是鲁迅先生说应该填掉的,那是“名士”们摇扇纳凉休闲的场所,西湖歌舞、暖风沉醉,最后“直把杭州作汴州”。鲁迅先生对于只关心自己情趣,置国家于人民的忧患而不顾的文人名士感到十分的激愤,以此折射鲁迅先生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及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并与文人名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暗示了鲁迅先生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文化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闯将。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直接深入到文化涵义的底蕴,以突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这篇祭文,形散而神不散。平直之中,明白地表现主题。全文充满着对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语言朴素、真切、畅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