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益诗《春夜闻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释义

李益诗《春夜闻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李益诗《春夜闻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据中华书局本《全唐诗》,下同)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大历四年(769)进士。任郑县尉,久不升迁,郁郁去游燕赵间为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从事。后至西北,为邠宁节度使署幕僚。宪宗时,任秘书少监,官至吏部尚书。李益擅长七言绝句,以边塞诗名家。曾在边地从军十年,作品“多军旅之思”(李益《从军诗序》),富苍凉之气。七言绝句,丰神挺秀,笔淡情浓,形象鲜明,音韵谐美。每一篇成,乐工争相谱曲,供奉天子。《征人》、《早行》等诗,当时就有人据以创作诗意图。前人以为:“(七言绝句)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可见评价之高。

《春夜闻笛》是李益七绝的名篇之一,抒发的是迁客的愁怨。从“迁客”、“北飞”等字样看来,当时诗人正贬官滞留于南方。在新、旧《唐书》中,并不见有李益贬官到南方的记载。但诗人在《从军诗序》中说过“流落南北”的话;刘禹锡在扬州与朋友们在水馆夜集对酒联句时,在座人中也有李益(见刘禹锡的一首七绝长题《扬州春夜,李端公益……同会于水馆……》)。《春夜闻笛》诗的写作地点虽然已无法确切考见,但足以说明他确实到过南方,而且是被贬谪去的,在这一点上正好补史传的不足。

首句是正面点题之笔,也是全诗的发脉之处。因为闻笛,迁客心中才波翻浪涌,感慨万千;由于春归,南雁才可能急于北飞。为什么“吹笛”能“唤春归”呢?原来笛曲中有容易使人联想起春天的《梅花落》、《折杨柳》等曲子。诗题叫“春夜闻笛”,诗中却又说“笛唤春归”,这是不是矛盾呢?春夜闻笛,说的是事实;笛唤春归,写的是感受。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同样地真实。首句笔法轻快,色调明朗。但作者的用意原不在此,而是为了以乐景写哀情,故次句作大顿挫,反跌出迁客的无限感伤,满纸欢愉霎那间化作满纸热泪。从首句至次句,虽然在感情上是大起大落,但在结构上是由景及情,过渡自然。这两句不仅好在有对比反衬作用,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有言外之意: 在自然界,春已归来;有如春风般的浩荡皇恩又将何时吹到迁客身上呢?“泪满衣”虽非明言,但也可以说已作出了最为明确的回答。从感情的抒发来说,写到第二句,似乎已经把话说尽。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一二句的一纵一收以后至后两句又突然将笔墨荡开,重又由第二句的情语转到写景上,从而借助景色描写进一步诉说了自己欲归不得的无以言宣的痛苦。后两句的用语极其夸张,“不待天明”、“无穷”、“尽”等词语,无一不是带上了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夸大之辞,但惟其如此,也更显出诗人自身的不幸。

从构思的角度来考察,这首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李益的首句即在“思发在花前”上着意,三四句几乎可以与“人归落雁后”划上等号。两者的冲撞与汇合便化为潸潸热泪,成了“泪满衣”的这一句。但李益又自有其独特处,那就是更多地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描写更为细腻,声情也更为丰富,具有摇曳生姿、吞吐不尽之情韵。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