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智囊《应卒卷十七》译文与赏析
释义

智囊《应卒卷十七》译文与赏析

应卒卷十七

应卒卷十七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集《应卒》。

【译文】

长江虽然水很多,但相距太远,来不及汲取。一箪食一壶水,虽然物卑量少,但对饥饿的人来说,却贵似宝玉。这并非是不做长久的打算,只是用来暂时解救急难。因此集《应卒》卷。

赵从善造桌 辛弃疾赁瓦

【原文】

赵从善尹京日,宦寺欲窘之,敕降设醮红桌子三百只,内批限一日办集。从善命于酒坊茶肆取桌相类者三百,净洗,糊以白纸,用红漆涂之。又两宫幸聚景园,夜过万松岭,立索火炬三千,从善命取诸瓦舍妓馆,不拘竹帘芦帘,实以脂,卷而绳之,系于夹道松树,左右照耀,比于白日。

【译文】

赵从善任京兆尹时,宫中宦官想让他难堪,就将皇帝下令设坛祭祷所需的三百张红桌交给他筹办,并限令一日内要办齐。赵从善派人到京城各酒楼、茶馆搜购式样相仿的桌子三百张,清洗干净后,在桌面糊上白纸喷上红漆。又有一次,皇帝和太后驾临聚景园,晚上将路过万松岭,需要三千支火把照路。赵从善立即派人到各瓦舍妓院,不论竹帘、芦席都取来,涂上油脂卷起后用绳拴牢,中间用油脂填实,绑在万松岭道路两边的松树上,点燃后如同白天一样明亮。

【原文】

高宗南渡,驻跸临安,草创行在。方造一殿,无瓦,而天雨,郡与漕司忧之。忽一吏白曰:“多差兵士,以钱镪分俵关厢铺店,赁借楼屋腰檐瓦若干,旬月新瓦到,如数赔还。”郡司从之,殿瓦咄嗟而办。

辛幼安在长沙,欲于后甫建楼赏中秋,时已八月初旬矣,吏曰:“他皆可办,唯瓦不及。”幼安命先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瓦二十片,限两日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

【译文】

高宗南渡后,暂住在临安,临安就开始匆忙搭建皇帝临时居住的宫室。刚盖一座宫殿,就没有了瓦,而天又下起了雨,郡守与漕司都非常担忧。忽然有一名小官说道:“不如多派些士兵,给每个关厢铺店分发钱,借用楼屋腰檐瓦若干,等一个月新瓦运到后再如数赔偿给他们。”郡守照这方法,殿瓦霎时就备齐了。

辛弃疾在长沙时,想在后花园建一座塔楼观赏中秋的月亮。当时已是农历八月初了,小吏说:“其他材料都可以置办,只有瓦片来不及制作。”辛弃疾命人到街市上,每家给钱一百,借瓦二十片,限两日内以瓦收钱。于是瓦片用也用不完。

【梦龙评】

二事皆一时权宜,可为吏役之法。

【解评】

要做一个机智灵活的人,才能应对一切。在生活之中,平时要用心去观察,仔细地体会,得出经验,然后运用到生活之中。

张恺造炉架马槽

【原文】

张恺,鄞县人。宣德三年,以监生为江陵令。时征交趾大军过,总督日晡立取火炉及架数百,恺即命木工以方漆桌锯半脚,凿其中,以铁锅实之。已又取马槽千余,即取针工各户妇人,以棉布缝成槽,槽口缀以绳,用木桩张其四角,饲马食过便收卷,前路足用。遂以为法。

【译文】

张恺是鄞县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监生身份被任命为江陵县令。当时出征交趾的军队路过,总督要张恺在正午以前准备好数百具火炉及架子。张恺立即命木工把方桌桌脚锯去一半,再在桌面中央凿一个洞,中空部分刚好可放置铁锅。后来又要马槽一千多,张恺立即召来各家会针线的妇女,用棉布缝成槽状,槽口系上绳索,四边用木条架起,成为简便马槽,喂过马匹后,就可将槽架折叠后收起,路上也可以使用。后来大家都来效仿这种方法。

【梦龙评】

后周文襄荐为工部主事,督运大得其力。嗟乎!此监生也,用人可以资格限乎?

【解评】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就在于你懂不懂得变通,会不会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懂得“变通”,是做一个成功者的必要条件。

冰炮退敌之术

【原文】

宋真宗时,李允则知沧州。虏围城,城中无炮石,乃凿冰为炮,虏解去。近时陈规守安州,以泥为炮,城亦终不可下。

【译文】

宋真宗时,李允则任沧州知州。胡人包围了沧州城,城内有大炮,没有炮弹,李允则就命人凿冰块作为炮弹,结果胡人退去。近来,陈规镇守安州时,用泥作为炮弹,安州城也没有被攻破。

【解评】

以冰为炮、以泥为炮,想象可谓出奇,但它确实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做事情,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可以达到目的,又为什么舍弃不用呢?

曹操说梅励众

【原文】

魏武尝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

曹操有一次在率兵出征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口渴地不愿再继续前进。曹操就下令说:“前面有一片梅树林,梅子酸中带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番话,不由全都流口水,曹操乘机前行,终于找到一处水源。

【解评】

在境遇十分惨淡的情况下,运用虚构的远景可以让人看到生机,激起勇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术。曹操的这一举动就是对士兵的一种心理引力,激发士兵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孙权受箭平船

【原文】

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相持月余。权尝乘大船来观公军,公军弓弩乱发,箭着船旁,船偏重,权乃令回船,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译文】

濡须之战时,孙权与曹操相持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孙权乘大船前来观察曹营,曹营弓箭手一时万箭齐发,面向曹营的船身全插满了箭,造成倾斜,孙权就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面来接受箭,于是船两面的箭相等,船身也恢复了平衡。

【解评】

实力的不足可以用智慧的充沛来弥补。在本故事中,孙权就是借对方的实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真是极具智谋。

韩琦镇定应变

【原文】

英宗即位数日,挂服柩前,哀未发而疾暴作,大呼,左右皆走,大臣骇愕痴立,莫知所措。琦投杖,直趋至前,抱入帘,以授内人,曰:“须用心照管。”仍戒当时见者曰:“今日事唯众人见,外人未有知者。”复就位哭,处之若无事然。

【译文】

宋英宗即位几天后,还穿着孝服立在宋仁宗的灵前,还没有哭泣英宗就突然发病,大声呼喊。英宗身边的人都吓跑了,守灵大臣也都惊吓得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韩琦扔掉手杖,立即上前将英宗抱入内室交给宫里的人,说:“要精心照顾。”然后告诫当时见到的人说:“今天所发生的事只有各位看到,外面的人没有知道的,不要乱说。”说完就又回到灵前哭先帝,好像不曾有事发生。

【解评】

我们不能在遇危难之时先乱了阵脚,那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越发难以收局。从容镇定是应对仓促之事的最好办法。

众臣应榆木川之变

【原文】

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梓宫至开平,皇太子即遣皇太孙往迎,濒行启曰:“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时行急,不及制。侍从杨士奇请以大行皇帝初授东宫图书权付皇太孙,归即纳上。皇太子从之,复谓士奇曰:“汝言虽出权宜,亦事几之会。昔大行临御,储位久虚,浮议喧腾。吾今就以付之,浮议何由兴也。”

【译文】

明成祖在榆木川突然驾崩,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进入皇帝的帐篷中秘密商议,认为六军在外,榆木川离京师还很远,便决定秘不发丧,并下令工部官员当即在皇帝住处和军中搜寻锡器,召集工匠制成内棺,装入成祖尸体后再密封,然后杀了工匠以灭口,接着命光禄官照常送进御膳。由于军纪号令严明,直到入境,竟没有人察觉成祖已驾崩。皇帝的灵柩运到开平后,皇太子即命皇太孙前去迎接,临行前奏报说:“奉旨迎灵,若无印识证明身份,恐难服众。”当时由于行动仓促,来不及制印识,侍从杨士奇请求以先帝当初授予东宫的图书交给皇太孙以明身份,等太孙回京再呈送给皇上。皇太子于是听从了杨士奇的意见。然后对杨士奇说:“你所说的虽然是一时权宜之计,但想来也算是机缘凑巧。从前,先皇对太子位悬虚不决,引起大臣们的许多猜疑。我今天就把东宫印交付太孙,日后该不会为立太子而流言四起吧!”

【解评】

面对仓促之事,能够做到处乱不惊,这才是智者的表现。

盛文肃乞平面子

【原文】

盛文肃在翰苑日,昭陵尝召入,面谕:“近日亢旱,祷而不应,朕当痛自咎责,诏求民间疾苦。卿只就此草诏,庶几可以商量,不欲进本往复也。”文肃奏曰:“臣体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赐一平面子。”上从之,逮传旨下有司而平面子至,则诏已成矣。上嘉其敏速,更不易一字。或曰:“文肃属文思迟,乞平面子,盖亦善用其短也。”〔边批:反迟为疾,妙妙!〕

【译文】

盛文肃在翰林院时,昭陵帝曾经召他进宫,当面对他说:“近日连续干旱,祈祷上天而不应验。朕当深刻地引咎自责,下诏了解民间疾苦。你就在此起草诏书,也好当面商量改定,不用来回送奏本了。”盛文肃奏道:“我身体肥壮,不能伏地写字,乞请皇上赐臣一张桌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传旨给有关人员将桌子送入宫,等桌子送到时,文肃的草诏已拟好。皇帝夸奖文肃才思敏捷,一字都没有改便作为正式诏书发了下去。有人说:“文肃写文章一向迟缓,向皇帝请求赐桌子,这也是他善于规避自己的短处啊。”

【解评】

文肃写文章一向迟缓,但他却没有拒绝皇上当面起草诏书的要求,而是用请求赐桌子等闲杂之事来掩盖自己的缺点,从而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写诏书。文肃这一应变之法,也提醒我们在遇到此种事时一试。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