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规模空前宏伟的大会战,最后以苏军辉煌胜利和德军彻底失败告终,成为苏德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25年改为现名)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是苏联南方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周围又是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夺取战略主动权,希特勒于1942年4月决定集中力量于南翼发动大规模攻势,占领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素,继而挥师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与日本军队会师印度洋。因此,斯大林格勒之战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德国将南方集团军群改组为“A”“B”两个集团军群,配置了九十七个师,一千二百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一万七千门大炮,一千六百四十架飞机,决定由鲍罗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和霍特指挥的第四坦克集团军负责攻占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攻势,开始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连续性的猛攻遭到苏军的顽强反击。德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于8月23日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直逼斯大林格勒。当天夜间和第二天一昼夜间,德军出动二千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疯狂的轮番轰炸。斯大林格勒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宣布城市处于被包围状态,号召全市军民紧急动员起来,投入保卫战。斯大林调任朱可夫大将为最高统帅助理,派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指挥苏军反击。9月13日,德军发动新的进攻,攻入城西北的工业区,开始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争夺战。希特勒从高加索等地调来九个师、一个旅,从而使直接进攻市区的兵力达十七万人。在近两个月的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七百多次冲锋,胜利地保卫住了斯大林格勒。从7月到11月,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近七十万人、一千辆坦克、二千多门大炮和迫击炮、一千四百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敌人。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为苏军的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
11月19日晨,苏军开始大反攻,二千门大炮轰鸣。苏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强渡顿河以后,兵分两路,于23日会师卡拉奇,把鲍罗斯所部第六集团军的二十二个师约三十万人合围起来。苏军阻击了德援军,粉碎了希特勒的解围计划。被包围的德军粮尽弹绝,许多人冻死饿死,士气极为低落。在鲍罗斯拒绝投降后,苏军于1943年1月10日发动围歼战。苏军五千门大炮轰击,坦克和步兵迅猛冲锋,于1月26日把被包围的德军切成南北两块。希特勒为了给鲍罗斯打气,在1月30日上台十周年之际,下令授予鲍罗斯元帅军衔,其它一百一十七名军官各升一级。2月2日,全歼被包围的三十万德军,其中俘虏九万一千人,包括鲍罗斯等二十四名将领。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
苏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从1942年7月17日到1943年2月2日历次二百天的整个战役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一百五十万人、三千五百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一万二千门火炮和迫击炮、三千架飞机,军事实力受到致命打击。从此,德国在苏德战场上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和退却,苏联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这次战役还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它鼓舞了苏军的士气,坚定了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推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武装斗争的发展。这次战役是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德国在法西斯集团中的威信一落千丈,各仆从国出现政治危机,开始自寻出路,德国统治集团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活动又活跃起来。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