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政治学·制度·官学
释义

政治学·制度·官学

政治学·制度·官学

古代的公立学校。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很早就有了正式的学校。《汉书·儒林传》说:“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这里的校、庠、序,就是不同时代官学的名称。东周以前,学在官府,设在国都的叫 “国学”,设在国都以外地方的叫 “乡学”。按程度分,又有“小学” 和 “大学” 两类。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主要学礼(礼仪)、乐 (乐舞)、射 (箭术)、御 (驾车)、书 (语文)、数 (算术) 等六门课程。十五岁入大学,则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周王朝的大学叫 “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 “泮宫”。所有这些学校都是官学,教育被贵族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春秋时期,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一些降为“士” 或平民的贵族后裔不甘寂寞,他们或游说诸侯,或聚徒讲学,这就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私立学校。这种私立学校不论出身,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有教无类”,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平民和贵族就享有同等的入学资格。秦王朝曾经禁止私学,命令民间“以吏为师”,只学习法令。汉代以后,官学得到空前发展,首都设有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东汉末年时在校学生竟达三万余人,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朝廷还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村设庠、序,这样就形成了从首都到地方的官学系统。汉武帝采取 “独尊儒术” 的文化政策,在太学立 《五经》 博士,各地学校的教官也由儒家经师担任,将儒家经典作为学校的教材,开始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经学教育传统。学校的目标是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员,官学也就是官员预备学校。汉代官学的这些特点对后代的学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官学都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设在首都的最高学府或称太学,或称国子学,或称国子监。隋唐以后,国子监中还有日本、朝鲜、越南、暹罗 (泰国)等国的留学生。“留学生” 这个词就是日本人创造的。隋唐时,日本国王多次派使者来华访问,随同的人中有许多是来中国了解学习儒学、佛法以及中国的文物制度的。随使者一起回国的称为“还学生”,留居中国继续学习的称为 “留学生”。地方学校则有郡学、州学、县学,元明清三代将这些地方学校统称为 “儒学”,“儒学”前都建有文庙,是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在清代,读书人要进入各级 “儒学”,必须通过县试、府试 (地区级)、院试 (省级),被录取 “入学” 后称为生员,俗称 “秀才”。取得秀才的资格后,才有可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朝廷规定秀才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甚至连衣着样式都与众不同。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称 “廪生”,每月由公家供给粮食; 其次是 “增生”,是扩大奖励名额后的优等生; 新入学的称“附生”。每年由学政 (省教育长官) 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优秀的地方生员还有机会被保送到首都的国子监肄业,被称为“贡生”。清代正式形成所谓“五贡” 制度: 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这些 “贡生”都是由地方学校贡举到国子监肄业的优等学生。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其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都以科举为转移。尽管朝廷也设有医学、农学、算学、律学、画学等专业学校,但并不被社会看重,规模和影响都极其有限。直到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才有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校建立。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3: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