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行不由径》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行不由径:xíng bù yóu jìng
词源: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词由: 孔子的学生子游做了武城的县官后, 孔子就问他:“你在那里遇着了好人没有?”子游回答他说:“武城县里有个姓澹台名灭明的人, 我觉得这个人是端方的。他平常走路,是不走小路的;要是没有公事,他也不进入我的办公地方来。”
词义: 走路不抄小道走。由:经过,径: 小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办事遵循正道。也可比喻为做事、学习不按正常的要求进行, 而走捷径。
书证: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 (安公子) 扔下筷子,把口里嚼的那口饽饽吐出桌子上,口也不及漱,站起来,就不慌不忙,斯斯文文, 行不由径的走到上房来。”唐·刘知几《史通·断限》:“凡学者必精此书, 次览群籍, 譬夫行不由径, 非所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