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第世家
慈城民权路金家井巷有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钱照的宅第,因家族数代人科甲登第,故称“甲第世家”。据《慈溪历代进士录》记载,慈溪籍钱姓进士在明代有钱森、钱俊民、钱焕、钱照、钱鲸、钱文荐六人,清代有钱茂秦一人;如果算上举人、贡生,则更多一些。
钱鲸,字叔鸣,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任辽东巡按御史。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期满,正坐船回京复职,途中猝遇倭寇。仆人要他从船尾逃走,他却大声呵道:“我是堂堂正正的宪臣,怎能从后门溜走?”于是张灯绯衣危坐。倭寇闯进来举刀行凶,他的三个仆人争相上前护卫,主仆四人全部不幸遇害。还有钱焕,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任知府。倭寇攻入慈城时,钱焕正在家中休假,不幸遇难。——“甲第世家”的这两位进士,都不幸死于倭难。
钱维垣,字完甫,钱照之子,诸生。由于钱照英年早逝,维垣代父尽孝,对祖父尤其孝顺。虽然叔伯家境富裕,但祖父只爱和他这个孙子一起生活,好像忘了还有其他几个儿子。祖父八十高龄,不小心腿脚骨折,卧不能起,维垣夫妇日夜精心照料,一切脏活累活均亲力亲为,这样坚持了十三年,维垣也因此被朝廷授予“顺孙”称号。慈城历史上受旌表的孝子孝女很多,但像他这样获得“顺孙”称号的却极少。对老人而言,孙子的孝顺可能要比儿子的孝顺更令人欣慰,“顺孙”的称号当然也比“孝子”的称号更可贵了。
钱文荐,维垣之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曾任新野县令,当地民俗剽悍,很难治理,他一方面依法惩治当地巨猾,一方面储备粮食用于赈灾,这样民心就安定下来了。后来升任工部主事,去清江征税,为国家减耗增收上万两银子。他还是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推崇杜甫,对自己的诗文颇为自负。雍正《慈溪县志》有他写的《溪上先贤咏》,以诗的形式赞颂慈溪县历史上的四十位先贤。
钱茂秦,字沃皆,原名世吉,入清朝改名。顺治三年(1646)考中举人,顺治六年(1649)考中进士,当时已经六十六岁。在他担任陕西延川知县时,都已七十多岁了,——还在这么一个西北穷县当知县,可谓艰苦备尝。虽然年纪这么大了,他却非常勤勉,长官也很同情他。后来又升任平阳同知。终以年老乞归,享年八十八岁。
甲第世家
还有属于“甲第世家”的孝子节妇:
钱如圭,字廷玉,永乐十二年(1414)岁贡。宣德六年(1431)任陕西庆阳通判,遭遇母丧,郡守对他说:“你家中清贫,办丧礼需要钱,不如等发了俸禄再回去奔丧。”如圭哭着说:“忠孝大节也,君亲大伦也,怎可欺瞒君亲?”即日离职奔丧。士大夫都敬佩他这种品行。按古代官制,官员闻父母丧,必须马上离职奔讣;如果匿丧不报,则要遭惩戒。可见如圭立即辞官奔丧的做法于情于理都是正确的。他曾写有“五更风雨思亲梦,千里关山恋阙心”的诗句,前句思念亲人,后句挂念朝廷,可见忠和孝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
县学生钱应文妻朱氏,二十岁丧夫,姑老子幼,家徒四壁。她起早贪黑,靠织布为生,上奉婆婆,下抚孤儿。嘉靖年间,倭寇突袭慈城,当时她的婆婆已经八十多岁,根本走不动;婆婆要她带着孤儿赶紧逃命。朱氏哭着说:“死同死耳,怎敢偷生?”背起婆婆躲进一间空屋。这时四面火起,只有她们躲藏的屋子没有起火。在她的教养下,儿子后来成了官费生;她的孙子钱仲选,万历十六年(1588)领乡荐,以亲老谒选东平州学正,任乐平知县,被称为廉吏。仲选是颜鲸的学生,与王应选、郑光弼、陈应式合称颜门四弟子。而颜鲸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再传弟子,王应选是万历二年(1574)探花,由此可见仲选也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名贤。
钱孝子坊
慈城南门原来有一座钱孝子坊,是为表彰清代孝子钱秉虔所建。
钱秉虔,字汉宗,号诚庵,监生。他的父亲钱象正,因家境衰落外出谋生,一去不回。母亲周氏,带着孩子艰难生活。秉虔九岁时,就已经能做一些手工活儿换米养家了;每次有人送他一点好吃的,他必定带回家孝敬母亲。雍正三年(1725)他十四岁,决定孤身一人出门寻找父亲。到十九岁时,他找父亲找了整整五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辽东把父亲找到了,凭借做肩挑小贩积攒路费,准备将父亲接回老家。回家途中经过宿迁,他父亲病重,百药不能治。秉虔祈祷神灵,准备割自己的大腿肉拌在药里给父亲服用,这时有老人上门说:“你是孝子,不要毁伤父母给你的身体。”说完送他一颗药,他父亲一吃下去,病马上就好了。这种“老人赠药”的故事在历代孝子故事中并不罕见,可谓老套。但钱孝子寻父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朱寿昌“弃官寻母”一样,应该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还有属于“甲第世家”的善人:
钱良臣,字显君,晚号层峰居士,是知县钱允选的父亲。他曾经借钱给乡人,有孔姓者无力偿还,被迫将卖妻还债。良臣闻之大惊,立即免了对方的债务不再追讨。后来有一次路过集市,有妇人抱着婴儿向他拜谢,说:“当年多亏恩公宽免债务,我家才有此儿。”良臣佯装不记得,借故避开。
钱德培,字心植,附贡生。由于父亲早亡,他一人孝养祖母、母亲,还要照顾幼弟。他父亲的老友周炳敬重其人品,有一次带着一笔巨款来他家,说:“这是以前向你父亲借的,如今还给你。”德培认为父亲从未说过这件事,拒绝接受。周炳说:“天下哪有无故送给别人钱的?你放心收下好了。”一个要给,一个推辞,相持不下。周炳留下钱起身就走,德培追到周家一定要还钱。周炳见状不再勉强,将钱全部捐给了穷人。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无不称赞他们二人的品行。
钱标,字宗望,号慎轩。东溪金井巷李某曾经欠他的钱,令其幼子拿了钱来还。幼子带着钱在井边玩,一不小心把钱掉到了井里。幼子吓得不敢回家,怕被父亲揍死,只得哭着来找钱标说明情况。钱标明明没收到钱,却把借条退给了小孩,并且从未对人提起过这件事。第二年李家掏井,无意间捞到了幼子去年掉在井里的钱,这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带着孩子来谢恩,说:“当时正愁钱,如果不是您老宽贷,我一怒之下说不定会把儿子打死,他的命可以说就是您救的啊。”钱标有一位在郡城做官的好友,对他说:“你家殷富,欠你家钱不还的人肯定不少,你告诉我名字,我去帮你追讨,一定能把欠账全部收回。”钱标皱着眉头想了好久,说:“人家不还钱也是不得已,如果硬要追讨,会逼得人家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实在不忍心啊。”好友听了叹道:“真是长者之言啊!”嘉靖十五年(1536)当地闹饥荒,知县捐出俸禄用于赈灾,钱标积极响应,也在永明寺设粥厂赈济灾民。自初夏一直到早稻收获,救活灾民无数,他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