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释义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世事纷乱,潮起潮落,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社会将人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这种浑圆让心不再有绚丽的光泽,却让心不张扬、不喧嚣,归于宁静。

静,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拥有了这样的静,人就可以在潮起潮落的人生舞台上“采菊东篱”、“击节而歌”;拥有了这样的静,人就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拥有了这样的静,人就可以“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拥有了这样的静,人就可以在生活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静如水”的境界。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是回归了生命。这讲的就是静的重要。可是,很多人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去消耗自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其内涵是说,人对于生活不要过分奢求,要安于宁静,清简一些,自然一些;尽可能排除心中的杂念,这样,心就会乐观,情绪也会昂扬向上。

淡泊明志,世间达者皆有之:豪士之于滔滔逝水,吟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隐士之于失意世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士之于冰冷屠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智者之于声色利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仁者之于浩浩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诸葛孔明堪称淡泊宁静的典范,未拜相时他躬耕南阳,心忧天下。他不浮躁,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白日观风云变幻,夜晚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后来,他官至蜀国丞相,仍淡泊明志,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却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时时告诫后人的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深谙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髓。他一生命途多舛,受排挤、遭诬陷、入牢狱、屡遭贬谪。但他总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守护心的宁静、圆通,让自己不受外物影响。人格上的自信、从容,使他在名、利、物上分外旷达、超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精华,他的著作中包含着其极为独到的精深见解。从苏东坡的许多传世名作来看,很多是他在淡泊宁静中心灵的一次次感慨和呐喊。与其说是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大文学家苏东坡,不如说是苏东坡在淡泊宁静的思考中铸造了他一生名垂青史的辉煌。

李白有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颇含有淡泊与宁静的意境。

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片宁静中敲门声久久回荡,更是平添了不尽的韵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古名句说明了一个真理: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实在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是一种饱含永恒的宁静,令人神往。

然而太多的时候,人们无法排遣内心的烦躁,烦心的琐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搅扰着他们的心,令他们苦闷。所以,人要养成淡泊宁静的心,让宁静滋润心田,平抚燥热;让宁静带来阳光,无论在多么黑暗的夜色中,心底都有一抹亮光。

人生在世,人不免被各种诱惑所吸引:名利、金钱、美色、地位等等。人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洞察凡尘,只有清心内敛,才能高瞻远瞩。

所以,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为人质朴、超逸、恬淡的涵养,淡泊的人不会因宠爱而忘形,因失落而怅然,因富贵而骄纵,因清贫而自惭。因为淡泊,人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也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人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人才不会被贪念侵蚀,不会被虚荣蒙蔽。

淡泊宁静之中,蕴含着和谐、积极的心态。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大自然将宁静的境界展现给人们,不论日夜更迭,季节流转,永远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下。

人若没有过分的欲望和杂念,一切就会是和谐美好、生生不息的。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如果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被生活“逼迫”,不会因人事而筋疲力竭,而是抛下超重的负荷,打开心灵的窗户,突破失意的包围,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让洒脱歇息在自己心灵没有杂质的芳草地上,让心永远葆有充实、轻松的宁静。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