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中玉赵山林
青盖前头点皂旗, 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 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 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 白羽犹能效一挥。
苏轼
熙宁八年(1075),诗人在密州(州治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十月,修常山庙、祭常山,归途中与同官在铁沟会猎,归后即题此诗于密州小厅上。诗人另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也作于同时。
首联写会猎队伍的雄壮。知州乘坐的青盖蓬车前面,有高举黑旗的仪仗队开路。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直奔黄茅冈下,圈出射猎的围场。虽属“小猎”,但一个“长”字,还是显示出猎场范围的广大,同时也显示出参加会猎人数的众多。
颔联写围猎的场景。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的镜头:骏马奔腾,犹如风驰电掣,刹那间忽又后足立地、前足凌空而起,发出震撼山谷的一声长嘶;苍鹰紧逐狡免,等到临近猎物,陡然降低高度,掠地而飞,翅膀仿佛擦到了地面。即此二句,便已写得围猎场景如火如荼,令人目不暇接。马是骏马,鹰是雄鹰,迅疾勇猛,训练有素,而那呼鹰策马的猎手的矫健身姿也就呼之欲出了。
颈联写会猎归来的喜悦。回望围猎所在,方才还是千骑横卷,黄尘蔽天,如今却已苍山含翠,白云缭绕,恢复了原有的宁静。归途之中,更有满山霜叶,映红征衣,使诗人非但毫无疲乏之意,反而觉得豪情满怀,兴犹未已。纪昀说这两句“写得兴致”(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引),方东树说这两句“境象佳”(《昭昧詹言》),说得都是颇有道理的。
综观前三联,诗人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动态的秋山围猎图。其中“点”、“出”、“跑”、“立”、“掠”、“飞”、“生”、“满”等动词的锤炼颇具匠心,“青”、“皂”、“黄”、“苍”、“白”、“翠”、“红”等色彩的对比也极为鲜明。但诗人感到意犹未尽,尾联直抒怀抱,又将意境推进一层。“西凉簿”,指前凉主簿谢艾。据《晋书·张重华传》,后赵进攻前凉,前凉主张重华以谢艾为将军,大破之。“白羽”,则用诸葛亮典故。《太平御览》引裴启《语林》:“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这两句意思是说,谢艾以一书生而麾兵破敌,颇有儒将风度。如果朝廷用我苏轼为将去抵御强敌,我也不会比谢艾逊色的。这是全诗画龙点睛的一笔。有此一笔,这次会猎的意义便非同寻常了。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积贫积弱的时代,自始至终边患不断。熙宁三年(1070)至四年,西夏大举骚扰西北边境。七年(1074)至八年,宋辽之间又发生边界纠纷,结果以宋割地七百里而妥协。对于北宋统治者的畏敌如虎、屈辱退让,苏轼历来深表不满;对于自己僻居外州、不受重用的处境,也力求早日摆脱。他迫切希望能有亲临疆场杀敌、为收复失地立功的机会。激荡澎湃的爱国热情,借着此种豪兴勃发的射猎,化作这首高唱入云的诗篇。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