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释义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师说

简介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共四十卷,凡诗赋十卷,文三十卷,又《外集》十卷,有影印刻本多种,其中以南宋时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为最善。本篇是赠序,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而发。文章论述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尊师的重要性,对不肯从师、尊师的可怪现象作了尖锐的批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①句读(dòu):古代指断句,句子的停顿叫句,句中的停顿叫读,读即逗号。 ②常师:固定的老师。 ③六艺:即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诸经。

译文

古代求学之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布圣贤之道,讲授知识技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并非天生就通晓事理,谁能不遇到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而不求教老师,难题终究是难以解决的。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掌握圣贤之道,本来比我早,我跟他求学;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掌握圣贤之道也比我早,我也应向他求教。我学的是圣贤之道,哪里管老师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不论尊贵贫贱,不论年长年少,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啊!从师求学的道理不得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叫人们没有疑惑不解的问题可真是太难了!古代圣人,他们远远地超出于常人之上,尚且拜师求教呢;而现在的平常之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而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蠢,难道不都是出于这个道理吗?

喜爱自己的孩子,挑选好的老师来教育他们;而到了自己,则以向老师求学为羞耻,实在是令人不解啊!那些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给孩子念书,使孩子们能学会断句诵读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圣贤之道及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啊。断句诵读不会,有疑难不能解决,前者去向老师求教,而后者却不这样做,小知识去学而大学问却丢在一边,我实在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巫医、乐师和工匠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而士大夫之类的人,有称“老师”、称“弟子”的,人们便聚在一起讥笑他们。问其原因,人们就说:“某人和某人年龄相仿,学问也差不多。”他们认为以地位低下的人为师实在是一种耻辱,以官职高贵的人为师则又近似乎谄媚。啊!从师求学的传统不能恢复发扬是很清楚的了!巫师、乐师、工匠们,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于与他们为伍的,而现今竟然反而不如他们聪明,这岂不是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郯子等人,他们的贤德是不如孔子的。孔子说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都比弟子贤明,了解圣贤之道有早有晚,对某一方面的学问各有专门的研究,不过如此罢了。

李氏有个子弟名叫蟠,年龄才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及传注都兼而学习,不拘泥于当时的风气,向我求学。我赞许他能实行乐于从师的古道,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