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对历史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争霸
释义

对历史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争霸

对历史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春秋争霸

春秋时王权衰落,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领土、财物、扩大政治影响而互相攻伐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实际左右全国政局的霸者,即指“春秋五霸”。“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平王东迁后,王室疆土不断受到诸侯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蚕食,由六百平方里到最后的一二百平方里的范围之内,仅在河南西部小范围局促,弱如弱小诸侯。天子的地位日益下降,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势力。而各诸侯国则国势日盛,危及王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初,首先是郑国与天子抗衡。郑由于奉拥周平王东迁有功,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平王任为卿士。郑势力日强,周王想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务。平王死后,桓王继位,另任用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桓王率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郑军“射王中肩”,从此,天子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这是大国争霸的前提。

继颇有霸业的郑庄公之后,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齐桓公(前685~前643)任管仲(?~前645)为相,改革内政,其主要措施是整顿行政机构,加强对士农工商的管理,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军政合一,“寓兵于农”,建立三军,由此齐国国富兵强,奠定了称霸的物质基础。

前681年,齐桓公联合宋、陈、蔡等国会盟于北杏(今山东东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了他的争霸事业。前664年,山戎伐燕,齐桓公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62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齐桓公出兵驱逐了狄人,并帮助邢人迁居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建立了新国家。前660年,狄又灭卫,杀了卫懿公,齐桓公派兵救援,并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另立卫君,使卫复国。是谓“存邢救卫”。前656年,齐桓公又会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之师遏制北上争霸的楚师,双方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胜负难决,结果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齐桓公的这些“攘夷”活动,使小国归附于他。齐桓公又以“尊王”的名义多次派兵为周王平定王室的内乱,甚至召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议订盟约。盟约规定政治上各国要遵守宗法,重视礼制,尊重和培养贤才等。经济上要求各国不要乱筑堤防,使邻国受水害;不要囤积粮食,使受灾之国买不到粮食。葵丘之盟是齐桓公霸业最盛时期,这些“尊王攘夷”活动使他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的霸业遂告结束。趁此机会,宋襄公妄图接替齐桓公的霸业,于前638年率军伐郑,与楚的救兵相遇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宋败,宋襄公本人也丧命。

齐、宋之后,晋国开始崛起。晋献公(前676~前651)在位时,整顿内政,发展生产,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区,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国。献公晚年,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趁着国内混乱出逃在外。他流亡了19年,回国后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前636~前628)。晋文公在狐偃、赵衰等大臣协助下,奖励生产,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举善授能”,作三军,使长期内乱的晋国又振兴起来。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为王子带赶跑,出逃避难,晋文公便接受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平定王室叛乱,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到成周。事后,周王赐晋文公大片土地。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师围宋,宋派人向晋告难,晋以救宋为名,联合齐、秦,于前632年,以三军之众,兵车七百乘伐楚。晋军为避楚军锋芒,在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卫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晋首先集中兵力打败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集中兵力打败楚军左翼,使整个战役获得胜利。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黄河北岸)会盟诸侯,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史称“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虽在城濮战败,但却一直没有放弃中原争霸活动。楚庄王(前613~前591),任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使国势日强。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把军队开至周疆洛水边,周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楚庄王遂“问鼎之轻重”,表现出觊觎王权的野心。前598年,楚围郑三个多月,迫使郑国君降楚求和,郑亡对晋威胁很大,晋派兵救郑。次年,晋楚会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晋方掌政者号令不灵,军中将领号令不一,结果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达九个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畏楚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纷纷背晋向楚,楚庄王当上了霸主。楚庄王死后,楚国势渐弱。晋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又重整旗鼓。前575年,晋楚又交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晋大败楚师,又重新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楚争霸前后有80年之久。

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春秋时期霸业十分强盛的霸主。宋襄公和秦穆公也有建立霸业的事迹。宋襄公霸业仅昙花一现。而秦穆公由于强大的晋国横亘在秦国东方,他选择了向西发展,“益国十二,遂霸西戎”。此外,在东南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曾建立过霸业。吴王阖闾(前514~前496),采用楚亡臣伍子胥的策略,于前506年伐楚,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大败楚军主力,五战五胜,攻下郢都,迫使楚昭王流亡。后因楚、越的救助,吴被迫撤兵。阖闾子夫差(前495~前473),先后败越,征服鲁、邾、卫等国,并伐齐。前484年,吴大败齐于艾陵(今山东莱芜西北)。前482年黄池(今河南封丘)之会夫差也以霸主自居。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卧薪尝胆,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酝酿。前482年,越趁吴北上会盟黄池之机,大举攻吴,前473年,越灭吴。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于徐州(今山东薛县),一时号称霸主,横行江淮。

春秋的大国争霸虽然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春秋时的大国争霸战争超出了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由西周百余“国”的纷争,到春秋十四个诸侯国的争霸局面,经过兼并战争,再到战国七雄形成地区性的统一,为秦的全国性统一创造了前提。而且在争霸战争中,一些国家吞灭了周围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融合打下了基础。春秋时期的华夏族在夏商周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在东方,以齐鲁为中心,和散居的东夷部族逐渐融合。在西方,以秦为中心,融合了西戎各部。在北方,以晋为中心,与诸狄融合。在东北,以燕为中心,与山戎、北戎等族融合。在南方,以楚为中心,和诸蛮、西南夷逐渐融合。在东南方,以吴越为中心,和越人相融合。这些地区性民族融合,为后来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