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宫晓卫《南将军庙行》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宫晓卫《南将军庙行》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宫晓卫

范阳战鼓如轰雷, 东都已破潼关开。

山东大半为贼守, 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阳独遏江淮势, 义激诸军动天地。

时危战苦阵云深, 裂眦不见官军至。

谁与健者南将军, 包胥一哭通风云。

抽矢誓仇已慷慨, 拔剑堕指忠轮囷。

贺兰未灭将军死, 呜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 碧血斓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 庙门遥对青枫林。

行人下马拜秋色, 一曲淋铃万古心。

王士祯

诗题下原有注:“在泗州,南公霁云乞师处。”这是王士祯于康熙三年(1664)任扬州推官时,出游至泗州(今安徽泗县),瞻仰了唐将南霁云庙,感怀其忠心报国的壮烈事迹所作的歌行体怀古诗。

南霁云,顿丘(今河北省清丰县西南)人,为张巡部将。安禄山叛乱时,南霁云随从张巡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城中食尽,他突围出求外援。到临淮见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贺兰嫉妒张巡声威,不肯出兵救援。南霁云只身返回睢阳,城陷被执,不屈而死。事迹详见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后人为纪念他的舍己报国、以身取义的精神,为他立庙于泗州。王士祯这首诗通过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对这段历史故事的追述,歌颂、塑造了南霁云这样一位充满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的英雄形象。

诗分几个层次,前四句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太行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已落入叛军之手,战乱烽起,形势严峻。再四句写张巡率部坚守睢阳,阻遏了叛军势力侵入江淮;然而“时危战苦阵云深,裂眦不见官军至”,战斗十分艰难,援军始终不到,情势危急。前八句蓄势,以睢阳守军的战斗艰苦、孤军无援,唤起下四句南霁云的出外求援,写南霁云在乞求援军时的悲壮激昂气慨。春秋战国时,吴攻楚,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助,他立于秦庭,倚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如此七天,感动了秦国,遂派兵助楚。此以“包胥一哭”借喻南霁云求救于贺兰进明时情态的恳切挚烈,但这足以感动天地的义气却没能说动贺兰出兵。当南霁云知道贺兰不会出兵后,即驰离,将出城,抽箭射佛寺浮图,箭入瓦近半,他愤慨发誓:“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相传南霁云见贺兰时,贺兰虽不愿发兵,却爱南霁云英雄,欲留他为自己部下,具食奏乐,延请南霁云入坐。霁云不肯食,说道:“云来时,睢阳人已不食月余,云欲独食,义不忍。”为申明心志,他拔下佩刀断己一指,鲜血淋漓以示贺兰。“抽矢誓仇”“拔剑堕指”,两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豪举,集中表现了南霁云气度激昂的英雄气概和义薄云天的爱国精神。“贺兰未灭将军死”以下四句,诗人痛惋南霁云的壮志未酬已捐躯,充分肯定了他的英雄事迹是和张巡等爱国将领一样能够青史留名的。南霁云在兄弟中排行第八,故称南八,此以“南八真男子”反衬了贺兰进明出于狭隘的个人利益而于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格的卑微;而对“贺兰未灭”南霁云却身先死的痛惜,也表达了诗人对贺兰这种无视国家民族大义的人的鄙视。句中的“中丞侍郎”,指张巡和姚訚,二人也在城破之日被执而死。南霁云被俘时,叛军曾劝其投降,他默然不语,张巡看见,以为他心动,喊道:“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笑言:“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有为”者,或许是指所立的灭贺兰之誓,但为了大义,他又能舍却个人之仇从容赴死,如此奇男儿,入虽故去,精神不死,其光辉的形象,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后人的景仰。最后四句紧承上句“照青史”出,写烈士英名的永存,人们对他的崇敬和缅怀,“淮山峨峨淮水深”,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对烈士的景仰之情。纪念烈士的庙堂有着淮山淮水的衬托,烈士的精神就如山之巍峨和水之长流,人们来到这里,都会前来瞻仰、凭吊,他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是为人们所万古称颂的。“一曲霖铃”,原指安禄山反时,唐明皇在蜀道上雨中闻铃声而对杨贵妃的思念,此借指对逝者的悼念,象南霁云这样具有崇高精神的英雄,不是更值得人们永远地悼念么!

这首诗叙事抒情层次井然有致,各环节衔接自然流畅,然气势激越,激情洋溢,它既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对爱国英雄的崇敬;就艺术风格而言,也反映了诗人虽以“神韵”诗为宗旨,但把握其他风格诗篇也具备的娴熟技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0 18: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