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念奴娇①·汪晫》
谁家野菜饭炊香,正是江南寒食②。试问春光今几许③,犹有三分之一④。枝上花稀,柳间莺老,是处春狼藉⑤。新来燕子,尚传晋苑消息。 应记往日西湖,万家罗绮,见满城争出。急管繁弦嘈杂处,宝马香车如织。猛省狂游,恍如昨梦,何日重寻觅。杜鹃声里,桂轮挂上空碧⑥。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寒食,清明节。 ③春光,时间,岁月。 ④犹,还。⑤狼藉,杂落、零乱。 ⑥桂轮,月亮。
这是一首追思往昔,怀念故土的抒情词作。虚实手法巧妙结合,思维跳跃,联想、想像传神而具有动感,读来美感十足。
上片开首“谁家野菜饭炊香,正是江南寒食”一句两重天,微妙的展现了两种生活境界。前句诗写北国,后句重在南乡,精练地表达了在外思乡与饥寒飘零的心境。在困境相随中,词人发出感慨,追问时光何处寻?一句“试问春光今几许,犹有三分之一”表现人物颠沛流离、不知归期的生活境况。心境失意,自然满目苍凉:“枝上花稀,柳间莺老,是处春狼藉”花稀、莺老,凝练传神地刻画出春已凋零的景象,暗含词人希冀消沉、年迈无奈的心态。词人聆听归来南燕的信息,勾起无限的伤怀忧思。
下片词人笔锋倏然转向,由实到虚,追思往昔情态。西湖胜景满城飘香,万家欢舞,喜不自胜。一句“宝马香车如织”,繁华多姿的景象跃然而出,“织”字一出,动态万方,将人声鼎沸、喧哗快美的声情动态描绘详尽。词人似乎身处其境,流连忘返,驻足观望,在车流如织的街市中面带欢欣,颔首盈笑。在作者笔下,全力勾勒的国运昌盛景象流露无遗,也为今昔世事颠覆呈现对比之势。词人在胜景之下,情趣盎然,却又情感戛然顿停:“猛省狂游,恍如昨梦,何日重寻觅。”阵阵伤痛发自心田,勾人魂魄,使人又从幻景深情中脱离而出,再次回到残酷现实。更有甚者,词作结局依旧运思不乏,氛围布局令人叫绝:“杜鹃声里,桂轮挂上空碧。”这是一声杜鹃啼血、声嘶力竭的哀鸣,远天幕景中高悬凄凉的明月,碧空如洗,心灵孤寂跃然纸上。
词人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的更迭变化,使人思维起伏动荡,情感一路追随,喜怒相伴,妙不可言。
●汪晫,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字处微,绩溪人。九岁丧父,事祖母及母,以孝闻。博学多通。郡守欲见之,以编氓辞。真德秀参知政事,属绩溪令李遇访晫言行之实,将荐于朝。会德秀卒,未果。后晫亦卒,遇私谥之曰康范。晫辑有曾子及子思子各一卷,《康范诗集》一卷,传于世。
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谁家野菜饭炊香》《鹧鸪词·伤时怀抱不胜愁》等。
●念奴娇,参见第92页相关介绍。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清明、寒食节,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表达特殊而真挚的情感。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佳节,阴雨绵绸。诗人在飘零途中,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作者无心阅赏。因为陌路不知归期,消沉郁闷充填着诗人的心。春雨“纷纷”是连绵的意境,蕴含着无休无止的愁绪飘飞。“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一出,情到悲绝,伤心至极,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流浪异乡的落寞与惆怅。清明佳节正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花,故人扫墓之时,而今却行人孤身,触景伤怀,苦味多多。在雨丝风片之中,作者心境更是格外的凄迷零乱了。诗人接着写道,为解一胸愁绪,借问酒家暂住,想让无限低沉的心绪稍加休整!于是,便向人问路了。诗人再次又巧妙地设置意境,给人一种优雅妙美的情景显现。作者脑海之间会思考一个问题:向谁问路呢?心中一路徘徊,但用语之中却不外现,意在笔端,藏而不露。这正充分体现了诗歌独有的特色妙诀:音乐性、凝练性。让读者在精练的语言中思索“神”之所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补足了问答的双方,将思维所指一语道破,起到了点睛之效果。牧童不语,奇妙无比。在静默的画面中,体现动感的魅力。这似乎在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音乐”融合着“画面”,在情境的跳跃和连缀之间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诗歌便产生含蓄无尽的韵味。
词作之美,在于意象之精美传神。雨是作者营造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里雨的意象常常是绵绵雨丝,无尽愁情。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诗中“巴山夜雨”四字,将实与虚整合一体:作客他乡、将来回乡的情景跳跃相随,既展现了客途历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品味着共话柔情的温馨。雨的意象,常常通过迥然不同的风味与情绪,构成中国诗歌的一个内涵: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表达思归的黯然神伤。
杜鹃声里,桂轮挂上空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