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绪连《上汝州郡楼》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宋绪连《上汝州郡楼》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宋绪连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

这是诗人重登汝州城楼触景生情之作。汝州,即今河南临汝县。安史之乱时,汝州曾是战场,遭受回纥的洗劫;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希烈、吴少诚先后割据蔡州(河南汝南)常以兵力威胁汝州。据近人考证,此诗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这次上汝州郡楼乃是旧地重游,三十年前,即李益登进士第后作华州郑县簿尉期间,他曾第一次登临汝州城楼。诗的开端“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即由此及彼,抚今思昔,写出重登城楼的最突出印象。时间是“黄昏”,但见昏暗一片,远处不断传来鼓角之声。虽在中原腹地,却有置身干戈林立的边陲之感。“似边州”的“似”字,用得极为精确,饶有余味。“似”而非“是”,合乎汝州的地理位置;不“是”而“似”,写出藩镇割据中的汝州森严壁垒,鼓角相闻的紧张时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边塞战斗生活,又浮现在“五在兵间”的诗人的眼前。只说“五十年前上此楼”,当时何所见、何听闻,一字未提,彼时彼地风光任由读者自由地驰骋想象,不过,总不会有“似边州”的感受,却是可以肯定的。

面对“似边州”的汝州大地,诗人不仅潸然泪下。“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前句展现出山川依旧,世事已非的图景,“对垂泪”三字,以外在形貌揭示诗人的内在心态,“国破山河在”引发出来的忧虑和悲怆。末句“伤心不独为悲秋”,从上句“垂泪”而来,解释“垂泪”“伤心”的原因。但这种解释采用的是诗人的独特方式,仅从否定的方面提示说:“不独为悲秋”,而把真正的原因隐含在话外音中。宋玉有过悲秋之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抒发“贫士失职”的悲哀痛苦,引起后世失意文人的普遍共鸣。但诗人告诉我们,他的“垂泪”不为悲秋,不因“贫士失职”,显然有高于“悲秋”的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从“三十年中,乱离飘荡,山川如故,风景已非”(黄叔灿《唐诗笺注》),可知诗人是为国家命运而忧虑,为“不及太平犬”的乱离而悲愁,所谓“忧国忧民”者是。

此诗抒写登临之感,不在于倾吐一己之悲,而含蓄地流露出生当多事之秋的忧患意识,立意高远,婉转深挚。清吴乔《围炉诗话》论七绝特点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李益写登楼垂泪,不正面说明原因,却以“伤心不独为悲秋”收束,此不了了之,颇有偏师取胜的妙趣。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7 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