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代文学·宋代戏剧·南曲戏文的产生与成熟
释义

宋代文学·宋代戏剧·南曲戏文的产生与成熟

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戏剧·南曲戏文的产生与成熟

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戏曲样式。它产生在浙江温州,宋时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或戏文。元代北曲杂剧盛行,为区别于北曲杂剧而有了南曲戏文之称。后来一般皆用此称,或仍称“戏文”。

关于南戏形成的时间,最早见于明人的记载: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徐渭《南词叙录》

前者说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后者说始于宋光宗朝,二说相差七十年左右。祝允明曾亲见赵闳夫榜禁的“旧牒”,赵闳夫为宋太祖兄弟赵廷美的八世孙,与宋光宗赵惇同辈,他做官禁戏当在光宗时。既光宗朝前后南戏曾被榜禁,说明这时它已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而不是形成之初。祝允明之说当较符合实际。徐渭说始于宋光宗朝,应是已出现《赵贞女》《王魁》等影响较大的剧目之时。近有研究者发现宋末元初人刘埙的记载,其《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曰:“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咸淳比光宗朝又晚七十余年,这里的“永嘉戏曲出”,应不是指永嘉戏曲发生之时。刘埙为江西南丰人,此句可理解为咸淳时,永嘉戏曲已传播到江西,南丰 “泼少年化之” 而为淫哇之声。事实上,永嘉戏曲形成之后,很快就在东南沿海各地及邻近地区传播开来。例如,刘一清《钱塘遗事·戏文诲淫》载:“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这说明宋度宗前,温州杂剧早已传至杭州,并已盛行,以至太学生也编写起戏文来。福建不仅在南宋时已经搬演戏文,而且是现今保留南戏演出剧目和风貌最多的地方。可以说,福建是南戏的第二故乡

南戏首先在温州出现,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温州地处山海之交,物产极为丰富,由于地方偏僻、形势险要,历来很少受到战乱的骚扰。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愈趋繁荣。北宋哲宗时杨蟠曾赞美它“过时灯火后,箫鼓正喧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成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向往的胜地。宋室南渡,高宗赵构避金军追逼,曾一度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参见《宋史》卷二六)。大批衣冠之士和北方流民随之蜂拥而至,甚或流连忘返。据统计,温州四县在北宋初仅一万六千多户,到北宋末徽宗崇宁间已上升为十一万九千余户,人口十六万二千多,南渡后孝宗淳熙年间更剧增至十七万余户,人口九十一万多(《同治温州府志》卷一○)。城市消费人口的激增,极大地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温州之民自古以来“喜华靡,尚歌舞”,他们常以歌舞祭鬼神,亦以自娱、娱人。这种风俗在温州商业经济大发展时也获得发展。加以温州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宋时已成为与海外和国内各地通商的重要港口,同时也促进了与各地的文化交流。这些都为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关于南戏产生的艺术渊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意见。有说在宋杂剧基础上产生,有说由诸宫调发展而来,有说来自民间地方小戏,有说从傀儡戏、影戏蜕变,有说其决定因素是话文,有说完全是由印度输入,也有说是综合了唐代歌舞剧、滑稽剧以及北宋的鼓子词、大曲、诸宫调等发展而成。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南戏所包含的丰富的艺术因素。徐渭《南词叙录》曾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另一处又说:“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可见初生的南戏还只是一种以村坊小曲、宋人词调演唱的民间歌舞小戏。它活泼自由,能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很快就成长为在南方广为流传的成熟的戏曲形式。今存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是南宋中期或略后的作品,也是今日仅存的一本宋代南戏作品,考察此剧所用曲调及其演出形式,对了解南戏的渊源所自是很有意义的。此剧所用不同名称的曲调共有164种,有研究者曾一一加以考证(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附录一”),知其中出于大曲者9种,出于教坊杂曲者16种,出于古诗词者64种(除去已见于大曲、教坊杂曲者,还有47种),出于影戏、舞鲍老、舞蛮牌、唱赚、诸宫调等民间伎艺者12种,出于佛曲者2种,除去已见于前列数类而同于北曲曲名者12种其余未见于他书或仅见于后世南曲谱、当多出于村坊小曲者66种。剧中兼收诸家腔谱,杂缀不同宫调的乐曲演出故事,显然是接受了诸宫调、唱赚乐曲连缀形式的影响。剧中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外、占七色,当由宋杂剧角色分工发展而来,例如开场时副末明确呼“生”为“末泥色”,可见南戏中的“生”即宋杂剧中的“末泥色”。“生”上场时有“踏场数调”,即合着音乐节拍起舞。全剧53出,除第一出“开场”副末以“诸宫调唱出来因”为叙述体外,其余52出皆演员扮演剧中人“把此话文敷演”(《张协状元》第一出)。为了调节场上气氛,剧中时时插入滑稽诙谐的科诨。凡此种种,均可见宋代南戏已是一种综合了多种文艺形式发展而来的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以代言体演出长篇故事的成熟的戏曲形式。

形成南戏的许多艺术因素,如诗乐词曲、民间讲唱、歌舞百戏等等,在我国唐代、有的在唐以前就已流行,而我国戏曲却迟至宋代才逐渐形成,这是因为其中许多艺术因素的成熟、完备至宋代才完成。例如给南戏以重要影响的,能以绘声绘形的人物对话、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叙述曲折动人的故事的通俗白话小说和诸宫调都产生在宋代,有多种角色演出的杂剧也出现在入宋以后,成为南戏曲调重要组成部分的词调产生于唐代,其成熟与鼎盛则在宋代。至于南戏为什么没有首先出现在当时比温州经济更为发达、文化更为繁荣的政治中心杭州,有研究者也作过探讨,认为民间艺术初生之时,必具人民群众自发意愿性质的内容和艺术上粗糙以至低劣的特点,这往往为政治高度集中、文化高度发达、既有文艺日趋精致的京城大邑所不容,故而历史上大凡有较重大意义的新的艺术门类或品种往往都产生在通都大邑的左近地区,如元曲兴于真定、平阳间而不是大都,昆曲起于昆山而不是南京,京剧出自徽班而不是北京。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南戏开创了我国民族传统戏曲的新纪元。但是,在我国戏曲史上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剧种,其剧本除《张协状元》外却无一传留至今。20世纪以来,一些专家、学者曾致力于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辑佚和考证、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几乎已湮没无闻的南戏渐次恢复其在我国戏曲史上应有的地位,但宋代南戏的资料仍相当匮乏。今知宋元南戏剧目238种中,被认为是宋代作品的只有6种,即“戏文之首”《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及《王焕》《乐昌分镜》《韫玉传奇》《张协状元》。前二种演男子负心故事:蔡伯喈考中状元之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王魁得中后不践前盟,被桂英鬼魂索命。二剧反映了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宋室南渡,政治重心南移,南方读书人科举进身的机会更多了,据乾隆《温州府志》载,温州地方,唐代考取进士的只有2名,北宋81名,南宋时竟达1149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些寒族士子跻升统治阶级之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政治地位和获得更大的发展而结姻豪门,其中不少人抛弃贫贱相守的糟糠之妻或曾经海誓山盟而出身卑微的情人; 而侯门相府为扩张自己的势力,也想方设法招赘这些新贵。于是“贵易妻”便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以致酿成许多婚姻、家庭的悲剧。温州杂剧一开始就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这些忘恩负义的新贵,表现了民间戏剧富有斗争精神的特点。民间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满怀愤慨,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借天神的惩罚、鬼魂的复仇来发泄仇恨和警戒世人。《王焕》戏文赞美书生与妓女自主、纯真的爱情,他们不畏权贵,经过抗争终于获得幸福。这部戏在杭州演出时,曾产生一仓官诸妾为追求爱情“至于群奔”的社会效果,作者太学生黄可道因此而被逐出太学。《乐昌分镜》在表彰坚贞爱情的同时,反映了战争动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仅从这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民间戏文是紧贴现实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反抗斗争和美好愿望。由此可见,宋代戏文的失传固然与时代久远、屡经兵燹和艺术上较幼稚粗糙、受到文人雅士的轻视有关,也与其思想内容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被禁毁有关。

《张协状元》是今存宋代南戏唯一完整的文本,也是我国传统戏曲最早的存本。原本早已失传,1920年叶恭绰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铺中发现并购回《永乐大典》第13991卷,内收《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抗日战争胜利后,此书亦不知下落,幸有钞本流传。今排印本及《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皆据钞本排印或影印。

此本作者为温州九三书会才人。其“开场”曰:“状元张协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又曰:“九三书会,近日翻腾,别是风味。”可见此《永乐大典》本已是旧有《状元张协传》的翻改本。

《张协状元》的剧情梗概是:书生张协赴京赶考,途经五鸡山遇盗,财物被劫,身受重伤,得住在古庙的贫女救助,养好伤痛,二人结为夫妻。贫女卖发借贷,助张协赶考。张协中状元后,拒绝枢密使相王德用的招赘,致王女胜花抑郁而亡;又不认寻夫至京的贫女,命门子打出。贫女乞食还乡,张协又于赴任梓州途中往五鸡山杀害她。贫女被伤一臂,跌落深坑,被村人救起,恰遇为爱女报怨请判梓州的王德用。王见贫女貌似胜花,收为义女,带至任所。张协参谒上司王德用被拒,惧而求婚,与贫女破镜重圆。

此剧与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一样,亦写发迹变泰的男子负心的故事。不同处在于:忘情负义、心狠手毒的张协未受严惩而与改变了社会地位、成为“郡主”的贫女重谐,共享荣华富贵。这也许正是此剧“翻腾”旧作《状元张协传》以求“别是风味”之处。剧本对张协这个衣冠禽兽丑恶面目的揭露与批判是严厉的,但他既因贫女“貌陋身卑、家贫世薄”而嫌弃她,甚至欲置之死地,却又拒绝与身贵貌美、能给他带来富贵荣华的宰执之女结姻;既能不畏权势拒婚于前,却又只为王德用不予接见就惧而主动请婚:这些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剧中也未能自圆其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显然是为了结尾团圆,给贫女以归宿。事实上,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理学盛行之后,被遗弃妇女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作者同情贫女的不幸遭遇,不忍心表现她悲惨的命运,于是构想了一个让贫女成为“郡主”与张协重谐的结局。矛盾于委曲求全中得到调和,却削弱了作品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掩盖了现实社会的残酷性。

剧中贫女勤劳、善良,具有坚忍不拔的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她自幼父母双亡,靠自食其力生存下来;被丈夫抛弃后,她没有哀告,没有苦求,没有向人哭诉,更没有自寻短见,仍靠劳动养活自己。她的反抗精神还表现在寻夫至京,张协不认,她敢于当众指摘张协;重谐时,又对着王德用夫妇之面数落张之负情。在那个社会里,她的反抗也只能如此了。

剧中主要人物张协、贫女有着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刻画比较细致,前后有照应;次要人物也粗具性格,如胜花小姐心高气傲,只因受张协不接丝鞭之辱,竟至气闷而死,这符合她出身豪贵之门、父母宠爱、受不得一点委屈的女儿心性。剧中运用双线对比的写法,以张协与贫女的离合为主线贯穿始终,以王德用招赘的辅线穿插其间。一贫一富,对比鲜明,脉络清楚;场上演出时,冷热、明暗得到调剂。这正是懂得面向广大观众的艺术处理,也是宋元南戏和后来明清传奇中常用的手法。它有利于表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此剧曲文宾白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但全剧结构欠紧凑,与剧情发展无关的科诨较多,融合多种伎艺未化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艺术上仍显得比较粗糙。但这个未经明人妄改、保存作品原貌较好的本子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早期南戏的创作水平、剧本体制、艺术形态,对我国戏剧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自它被发现之日起,就受到了格外的重视。1992年,中国戏曲学院还努力按照早期南戏的演出风貌,把它搬上舞台,作为“学术演出”,受到学界、演艺界的关注与赞赏。

宋代南戏作品虽只存此一本,但作为我国最早形成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南戏在元代获得较大发展,不过,流行地区主要仍在南方民间,难与成为一代文学的北曲杂剧抗衡。直至明代,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才取代元杂剧统御剧坛的地位,在明清两代盛行达二三百年之久。而许多地方剧种,如莆仙戏、梨园戏、瓯剧、婺剧、川剧等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南戏的遗响。实地调查这些地方戏,成为研究者们在文献资料之外探索南戏资料的一条新的途径。

注释

① 据《永嘉县志》载,晋立永嘉郡,至唐改温州,后复为永嘉郡。宋以后,温州军(路、府)领永嘉、平阳、乐清、瑞安四县,永嘉为首县。故前人称温州即永嘉,一地二名。“鹘伶声嗽”,据钱南扬《戏文概论·引论第一》云,是“宋金市语”,“伶俐腔调”之意。② 参见钱南扬《戏文概论·源委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① 详见“资料发现者胡忌、拟文者洛地”《一条极珍贵资料发现——“戏曲”和“永嘉戏曲”的首见》,载《艺术研究》1989年第11辑。② 详见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③ 杨蟠《永宁桥诗》《咏永嘉》,转引自《永嘉县志》卷三、卷三三。① 原作不分出,今人据其段落分为53出。见钱南扬《永乐大曲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② 见洛地《戏曲与浙江》第一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①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② 说这几种是宋代作品,根据见:一、徐渭《南词叙录》说《赵贞女蔡二郎》“实为戏文之首”。二、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三、元刘一清《钱塘遗事》谓:“湖山歌舞,沈酣百年。贾似道少时,佻达尤甚。自入相后,犹微服,间或饮于伎家。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四、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五、宋张炎《山中白云词》卷五【满江红】《韫玉传奇惟吴中子弟为第一流……》,明叶盛《箓竹堂书目》录《东嘉韫玉传奇》之目,钱南扬等据以指《韫玉传奇》为宋戏文;但洛地《韫玉试论》认为韫玉是人名而非剧名,见浙江艺术研究所编《艺术研究资料》第三辑(1982)。六、对于《张协状元》,曾有过出于元代的推侧,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考证,现一致认为是南宋作品。参见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总说》(哈佛燕京学社1934),休休 《张协状元戏文的编作时代》(1948年11月12日华北日报“俗文学”),岩城秀夫《温州杂剧传存考——对宋朝戏剧的探讨》(日本中国学会报第28期,1976),胡雪冈、徐顺平《谈早期南戏的几个问题》(戏剧艺术1980年第2期),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第四章二节《〈张协状元〉产生的年代》(作家出版社1998)等。③ 徐渭《南词叙录》有此剧剧情简介。④ 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有已佚宋元南戏作品119种的佚文,并有剧情考索。这里提及的《王魁》《王焕》《乐昌分镜》的剧情可参见此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⑤ 转引自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①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六《戏文诲淫》:“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一仓官诸妾见之,至于群奔,遂以言去。”② 有研究者认为汉代《巾舞歌辞》“是我国现存的能够确定的第一个剧本。”并据此指出,它将“中国戏曲初步形成的年代提前到公元前1—2世纪”。可备一说。见姚小鸥《〈巾舞歌辞〉与中国早期戏剧的剧本形态研究》,文刊胡忌主编《戏史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