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代名臣家教举隅
释义

宋代名臣家教举隅

宋太祖注重文教,要求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此,仕宦之家的家教以应科举为指归,出现了无官不重家教,无家教不图功名的社会风气。此风气一经形成,加上科举制的强化,遂成为宋元明清诸朝经久不衰的传统,影响深远。

宋代的名相范仲淹的家教,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裔。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朱氏,他易姓朱,取名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挥泪辞别母亲和继父,远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拜戚同文为师。在求学期间,生活艰苦。冬天,他十分疲劳时就以冷水洗脸,常常学习到半夜三更。平时常以糜烂的剩粥充饥,富家子弟不愿与之为同窗,而他却以苦为乐。由于他心怀壮志,发奋攻读六经,后精通儒经并兼善辞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进士出身。范仲淹自登上仕途以后,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为宋王朝尽心尽职,而且以此作为家教铭训,教育他的子孙。如他的长子纯祐,10岁时即读诸子百家书,文章也写得十分漂亮。为了促进教育家胡瑗在苏州倡办地方官学,他把纯祐送到州学,让他来作州学生的尊师勤学表率,从而使苏州儒学的贵族子弟尽改不尊师教的恶习。当时,范仲淹在苏州为官,家庭教育的条件自然优越,之所以让儿子入就州学,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支持胡瑗革新州县学教育,另一方面他注意以自己的家教来表正属官。他的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都因受到他的良好家教而卓然独立于世,德才兼备,为众官僚们所称道和效法。尤其是次子纯仁,范仲淹不仅自己着意栽培,而且他还请门下贤士胡瑗、孙复、石介、李觏[gou够]等人精心辅导。纯仁常学至夜分,夏天在帐子内燃灯读书,帐顶被熏成黑色。后来他考取进士,官至丞相,而终生继承父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德,廉洁勤俭,为世人称誉。历史上,范仲淹以廉洁勤俭、大公无私的品德造就仕宦家风的家教,其影响是深远的。如后来的大臣司马光等人就曾以《家范》训诫其子弟,很多内容是效法范仲淹家教的。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他们之所以有非凡的文学成就和高尚德操,也是与其父母的家教分不开的。其父苏洵,文史上称为“大苏”,不仅文章名闻天下,而且博通经史和诸子百家,这给儿子苏轼、苏辙的文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轼在10岁时,父亲外出四方游历,他的教育由母亲程氏负责,所读之书除儒家经典外,史书以及先秦两汉名家如老子、庄子、韩非、贾谊、陆贾、扬雄、董仲舒等人的著作,都无不广博阅读。其弟苏辙比他小两岁,亦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后来兄弟二人同时考取进士,他们的文章为宋仁宗、宋神宗所嘉奖。据史书记载,神宗在宫中阅读和欣赏他们的文章,饭菜摆在桌上都忘记了就餐,还拍着桌子连连叫绝不已,称赞苏氏二兄弟是“天下奇才”(《宋史·苏轼传》)。苏轼生性刚直,屡忤权贵,终身只做得个地方州郡官,苏辙却官至宰相。尽管他兄弟俩在仕途上有穷达之别,但他们对子女的家教是同样重视的,也都有成就。苏轼的三个儿子即苏迈、苏迨、苏过,俱善写文章,亦都登入了仕途。苏轼不仅亲自教育他的儿子,而且还教导他的族孙。如其族孙苏元老,幼时孤贫,在苏轼和苏辙的教导下勤勉学习,后长于《春秋》,且善写文章。当时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初识苏元老,粗读他的文章,十分惊奇,说元老是“苏氏之秀”,嘉许苏轼和苏辙对他的教导之功。后来,苏元老举进士,官至国子博士、太常少卿,并有诗文流传于世。可见,苏氏的家教是以重文学见长的。

宋代的名臣,几乎没有一家是不注重家教的。但是各家的家教其成功经验却不相同,这主要因为仕宦之家的长辈对其子女的个性特征的认识以及教养的方法有区别。相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亲自教他学习文化。家里很穷,郑氏就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聿仿画荻”。南宋的名将岳飞,相传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死于水灾,他的母亲亦因家贫,制作沙盘来教他认字。后来他应征参军,岳母对他进行忠君爱国教育,为了使他永记教导,在他的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岳母刺字的故事,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将官之家的家教楷模,而且也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的家庭教育的生动写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