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症状:孩子越来越不像话
我们的儿子今年14岁,可麻烦了,让人不知怎么办好了!孩子原本在市里读书,老师说脑子挺好,就是不努力,成绩很糟,还和几个外面社会上的男孩混在了一起。一次我们外出,回家后发现了家里的烟头。经询问证实是他的几个小哥们来家里抽烟扔下的。我们刚批评几句,孩子就借口出去了,一走一天。我们很是着急。晚上,他的几个小哥们把他送了回来,让我们不要打他。
后来,又有几次孩子对我们说谎,离家出走。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他越来越不像话,越来越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越来越谁也不怕,常常说“我怕谁!”而且还要挟父母,你越怕他不上学,他越拿不上学吓唬你,你越怕他离家出走,他越拿离家出走吓唬你,一不高兴就说:不行,我就不上学,不行,我就走……
为了切断孩子和那几个小哥们的联系,我们就把孩子转学到了姥姥家所在的县城。可他更不好好念书,不好好听课。更严重的是前些天又打了同学,惹了很大的麻烦。这几天在家里倒是老实一些……
我这个人脾气急,可以说是争强好胜的那种人,是恢复高考自己考学来到城市的。孩子的父亲在机关工作,特别老实诚恳。我们对孩子可没少教育,总是教育孩子学好,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真的费心不少。可是孩子怎么这样?我感到我所得到的和我所付出的太不相等了……
孩子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姥姥对孩子非常溺爱,凡事都由着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哭,即使见身边没人止住了哭声,一见到姥姥也会继续狠命地大哭。只要他一哭,要什么姥姥就给什么。当时孩子小,我们也没在意。
孩子上小学了,才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对孩子要求高,性子急,孩子已经六七岁了,什么也不行,我就对孩子一百个看不上。我就一面和孩子没完没了地讲道理,一面又替孩子做好多事。比如,刚上学那会儿,我看孩子系鞋带那么慢,总是急得赶紧给他记好。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孩子写作文磨磨蹭蹭地就着急,于是,孩子的作文都是我来口授,孩子记录。
就这也不行,孩子还是一无是处。我就更经常地讲道理,可是我们的话越来越不灵了。我们居住的楼房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家里没有伙伴,我们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他物质上的要求。可是谁知父母却成了他的头号敌人。我还想到了和孩子写信的办法,也不管用……
心理把脉:没有为孩子打好人格基础
至此,孩子的病根基本明了——家庭教育没有为孩子打好人格基础。
一是“隔代教育”给孩子码歪了最初的人格基石。事情就是这样,孩子还是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找到牵着成人鼻子走的“法宝”了。那是成人亲手交给他的。这个男孩要挟成人的法宝,就是不良的隔代教育赐予他的。孩子学会要挟成人,实际上是在孩子心灵上,码歪了人格的最初一层基石。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共同结论是,孩子六七岁之前,已经为他后来的人格奠定了基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有道理。
二是“包办教育”加剧了孩子人格基础的倾斜。为孩子人格奠基不是单靠耳提面命,重要的是给孩子生活的机会。母亲从给孩子系鞋带到给孩子口授作文,如此许许多多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磨炼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汲取必要的精神养分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做人的机会。这样,必然使孩子已经偏移的人格基础更加倾斜。
三是“过度教育”进一步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基础。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氛围,是让孩子在没有觉察的情境下受教育,是没有教育的教育。可是,父母对孩子学业的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过高,母亲急躁争强好胜的心态,没完没了的讲道理,必然地导致了过度教育。而且,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父母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常常是一种自我宣泄,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
四是“环境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封闭的生活空间,对孩子人格健康的不利,正如缺乏阳光空气水份的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命的不利一样。孩子幼年和童年生活中这诸多原因,让孩子的人格基础倾斜了,孩子的人我关系观念出现了偏差,于是父母对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力,于是教育陷入了困境。
心理处方:给孩子汲取心灵养分的机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过去我们一直找不到在孩子的教育上哪里出了问题,现在看来真是不冤枉,孩子所以成了这个样子,确实是对我们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听了我上面的分析女士十分感慨地说,“那么,您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孩子的人格改造好?具体说,是让他和姥姥在一起还是和我们在一起?是把他锁在家里免得和外面的人学坏了,还是送他去一个学校?孩子已经十来天没有上学了,现在我们都急死了,您给我们出点主意好吗?”
心理咨询师不能开出一个简单的药方,照方拿药就可以让孩子成才。但是,有些问题是肯定的:一是孩子已经出现了成长障碍,只能由父母来承担这样的麻烦,所以,孩子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好。二是学校是孩子生活的最好的环境,所以不能把孩子锁在家里。三是给孩子汲取心灵养分的机会。比如现在就该给孩子一个好好的反思的机会,父母不必为孩子的上学先急死了,应该让他先着急,让他心灵有所触动,心灵的成长单靠口头说教不行。这是孩子的人格得以矫正,人我关系得以理顺,父母的影响力得以恢复的契机。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当父母的要好好地反思过去,才能办好现在的事情。虽说没有灵丹妙药,但是父母的调整,肯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会增加一份幸福。
【马老师微语录】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氛围,是让孩子在没有觉察的情境下受教育,是没有教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