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孙子兵法
释义

孙子兵法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春秋时期孙武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八十二篇中有一部分散佚了,其余有十三篇保存至今。注释本有:曹操等的《孙子十家注》、刘寅的《孙武子直解》、朱墉的《孙子汇解》、杨炳安的《孙子集校》、郭化若的《孙子今译》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兼并战争也十分激烈,一些诸侯国家为了扩大领土,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随着兼并战争不断扩大,各国之间战争时的兵力逐渐增多,战争规模日益扩大。适应这种战争情况,产生一批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们亲自参加并指挥一些重大的战役,总结了战争经验,制定了各种战略战术,探讨了有关战争规律。《孙子兵法》正是这种长期战争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就是在总结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和战争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它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它强调指挥战争要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不能从主观的臆测出发,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来决定进攻或退却。它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就是说,指挥战争的关键在于了解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决定对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有“五事”和“七计”。所谓“五事”,即道(政治条件)、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各种规章制度)。“七计”,就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不仅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还要了解天时、地利的客观条件,只有各种条件都了解清楚,胜利才能有把握,这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还提出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要力争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就是说,使敌人不知我方的情况,无法对我方进行有效的进攻或防守。同时还主张研究战争必须考虑利害两个方面,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注意到利的方面,就可以增强胜利的信心,注意到不利方面,就可以避免战争的损失。认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并提出一系列矛盾对立的范畴。如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治乱、虚实、勇怯等。指出这些矛盾着的对立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主张利用敌人的弱点取得胜利,“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把敌人由众变寡,由强变弱,由优势转化为劣势。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些观点,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在军事战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最杰出的军事著作,总结了战争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458页)它对后来影响很大,受到国内外的推崇。但是,虽然总结了战争规律,可是没有从阶级观点分析战争的实质,没有区别进步的正义战争和反动的非正义战争,看不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过分强调了将帅的决定作用,宣扬了英雄史观。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