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孔子《论语·六则》原文及讲解
释义

孔子《论语·六则》原文及讲解

《论 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孔子生前曾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等问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本文所选的六则,就是有关这方面内容的。

第一则共三句话,讲三件事。第一,讲“学”与“习”的乐趣。“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习”含有温习、实习的意思。温习,也就是不断地温故而知新; 实习,也就是把所学的东西表现在行动中。这样的学习,不只是死板的读书,而是活泼生动的,充满乐趣的,因而是令人喜悦的。第二,讲会友之乐。《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共同商讨学问,增长知识,这当然是一件乐事。第三,讲学习的目的并不在向别人炫耀。自己学有所成,虽然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怨恨。这正是君子高贵品德的表现。正如孔子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三层意思互相关联,层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三次用反问句,并且多用虚字,使得语气婉转而舒缓,给人一种循循善诱的亲切感。曾有人认为这段话虚字太多,嫌罗嗦,建议改成“学,时习之,说! 朋自远方来,乐! 人不知,不愠,君子!”这样一改,文句虽然也通,可是原文所体现出来的孔子说话时那种亲切和蔼的语气便荡然无存了。可见《论语》中虚字的使用是有妙处的。

第二则所谓“温故而知新”,是说在对旧知识的不断复习中,掌握规律,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从而去获得新知识。孔子认为具有这样能力的人才具备当老师的资格。《礼记·学记》说: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荀子·致士》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所谓“记问”、“博习”,就是博记强识,记住了许多旧的知识,但如果仅仅如此,不能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是不配当老师的。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老师如此,学生当然也是这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运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便是孔子这段话在今天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三则两句话,是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缺一不可。只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那么头脑里只是一堆未经消化,不成系统,杂乱无章的东西,自己就会在别人众多的观点中陷入迷惘,更不能运用别人的知识去发现新知。相反,如果只是独自冥思苦想,不进行学习,不接触已有的知识,那么不但不会有什么收获,而且还会使自己的思想误入歧途,走向危险的道路。正如孔子在《卫灵公》篇里说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所以“学”是“思”的基础,而“思”是“学”的深入。二者不可偏废。

这两句话在语言结构上完全相同,第二句话只是变动了一个字,调换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样一种对应的句式,就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非常全面而又直观地表述出来,对比十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则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问答。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死后被谥为“文”,于是孔子借题发挥,解释了所谓“文”的含义。孔文子原名孔圉,是卫国的大夫。他死后被谥为 “文”,故称“孔文子”。谥,就是在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加以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种称号是和死者生前的德行相应的。

孔子的解释,同《逸周书·谥法》所谓“勤学而好问曰文”是基本上一致的。但孔子的解释具有更丰富的含义。“敏”是指具有聪慧灵敏的资质,但即使这样,仍应好学不已。这就说明人不应该依靠天生的资质,而应该加强后天的努力学习。“下问”,说明所问的不只是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其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不以为羞耻。也就是要象颜回那样“有若无,实若虚”,“以能问于不能”。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今天对我们仍然是有积极的启示的。

第五则的前三句,实际上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孔子的话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尊师》也记载孔子的话说: “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可见孔子认为自己值得称道的,就是“好学”“好教”两件事。“默而识之”,是说平常时时留心,把所见所闻暗暗记在心头。一个“默”字,表现出一种谦虚、诚恳、笃厚的态度。“不厌”、“不倦”,不仅仅说明在学和教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而且说明学和教对孔子来说已成了一件乐事。正因为乐在其中,所以才能“不厌”“不倦”。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 意思是说这些事哪一样是我已经做到的呢?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孔子谦虚的态度,一方面也有劝勉弟子的用意。言下之意是说上面这些事,我孔子尚不敢自诩完全做到,那么各位弟子岂不更应该加倍努力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孔子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第六则反映了孔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孔子善于随时向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学习。古书上记载孔子曾向一位少数民族的首领郯子学习,还曾向一位七岁的孩子项橐学习。这都说明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而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身上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孔子的态度是学习他的优点,而把他的缺点引以为戒,加以克服。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上六则语录,文句虽然都很简短,但含义却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体现了《论语》语言上言简意丰、凝炼隽永的艺术成就,其中有些话,如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等,已经成了汉语中的成语,直到今天仍被人们使用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