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
释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定居英国,后入英国籍。他先后在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学过哲学、心理学、梵文等,作过教师、当过银行职员。1922年创办并直至1939年主编文学评论杂志《准则》,从20年代始直至去世还任费柏出版社董事。他从1909年始发表诗歌,在伦敦时曾与休姆、庞德从事意象派诗歌创作,诗作《荒原》 (1922)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他的《四个四重奏》(1944)获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1927年加入英国国教会后,倾心于宗教剧创作,鼓吹皈依宗教。他还留有一些宗教和文化方面的著述。

他的主要的理论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 (1917)、《批评的功能》 (1923)、 《诗歌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1933)、《文学与现代世界》 (1935)等。贯穿他的创作和批评中的基本思想是文学中服膺古典主义,政治上忠于君王,宗教上皈依天主教。他的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总体论”观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汇集,而是有机的整体。从这些思想观点出发,他主张艺术回复到传统去的传统主义,反对关于社会发展的信念;鼓吹“统一化”的世界主义文化,反对民族民主文化的原则;蔑视群众文化,甚至否定人民评论艺术的能力。艾略特的文化思想是落后的,有些甚至是反动的。但他对艺术和理论批评也提出了一一些有益的主张和见解。

对艺术,他针对浪漫主义正面直抒诗人情感的倾向,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非人格化”主张,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艺术家尊重共同联合的原则,才能赢得地位,而要这样就要牺牲自己微不足道的特点。同时,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艺术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他说,诗是“人类情绪的方程式”而非简单的“喷射器”,思想应该“知觉化”、 “情感化”,诗人应该找到情感观念的“客观对应物”,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掌故、引语等,并使之搭配成一幅图案表达出来。

对理论批评,他提出创作和艺术越不注意本身以外的目的就越好,而批评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解说作品,纠正和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批评应克服个人的偏见和癖好,作到正确判断,他反对浪漫派的“自由主义精神”的批评,主张有原则、遵循传统的批评。他还认为创作中自觉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批评,真正有效的批评是与创作活动结合的批评。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在西方影响甚大,他本人被誉为“现代西方批评大师”,其理论主张为后来的语义学派和新批评派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的理论支柱之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