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解释|墨的意思|“墨”字的基本解释
墨,《说文解字》说:“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意思是:墨的本义是写字绘画所用的黑色颜料。“从土,从黑”是说这个字是个会意字,是土一类的黑色的东西。“黑亦声”是说“墨”字同时也是一个形声字,“土”是形旁,“黑”是声旁。
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邢夷造墨的传说:邢夷是西周时期的人,有一次,他在小溪旁边洗手,忽然发现水里漂着一块木炭,他随手就把木炭捞了起来,可是手却被木炭染黑了。那时候,人们用木材烧火做饭是很平常的事,木炭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谁也没有把它和写字画画联系在一起。邢夷望着自己漆黑的手掌,却受到了启发。于是他把木炭带回家,细细地捣成木炭灰,为了增加木炭灰的粘性,又用做饭留下来的米汤掺入木炭灰中,并搅拌均匀,晒干,搓成一块一块的圆饼形状,就成了最早的墨。虽然这个传说很美丽,但毕竟只是个传说,而不是事实。
事实上,作为写字绘画的颜料,最早是用天然的石炭制造的,其中也包括煤炭。古人把它称作石墨。用石墨作为原料一直持续到汉朝末年。在这个时期内,又出现了一种松烟墨。所谓松烟墨,就是把松木点燃,但是又不让它充分燃烧,这样在燃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烟尘,把这些烟尘收集起来,冷却以后,就是一种特别细腻的黑粉,这就是用来制墨的原料。自从有了松烟作为制墨的原料,石墨就被淘汰了。
到了西晋时代,人们开始在墨中掺入胶,用这种掺了胶的墨写出来的字,富有光泽,而且能保持很久。根据许树安先生的介绍,西晋文学家陆机所写的《平复帖》流传至今已有1600多年,上面的字迹仍然清晰醒目,这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写在纸上的最早的墨迹了。
唐朝中期,由于安史之乱,有一个制墨工匠名叫奚超,为了逃避战火,全家逃到了南方,最后,他们选择歙州作为安居的地方。因为这里有茂密的松林,而松木又是制墨的最好的原料,在这里,他们可以重操旧业,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制墨。由于生活的安定,再加上原料的充足,制墨行业很快就发达起来。由于奚超不断地钻研制墨技术,墨的质量越来越好。奚超不但受到了皇帝的嘉奖,而且作了官。到了宋代,歙州就成了全国制墨业的中心。由于北宋末年,歙州被改成徽州,所以“徽墨”就成了全国第一的好墨了。
因为墨的颜色是黑的,所以墨字也就有了黑色的意思。如:墨镜,墨菊,墨玉等等。根据古代的礼制,在一般情况下办丧事,要穿白色的丧服;但是在战争期间或是有其他重大事件的时候,就穿黑衣服来代替白色的丧服。
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还有墨卷和朱卷的分别。所谓“墨卷”,就是参加考试的考生用笔墨写出来的卷子,因为是用黑墨水写成,所以叫“墨卷”;等到阅卷的时候,为了防止评卷的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迹,从而徇私舞弊,先要把卷子署名的地方密封,然后再交给誊写的人员把所有的考卷重新誊写一遍,这次重新誊写用红色墨水,然后再交给考官评阅,这个卷子叫做“朱卷”。
“墨”字最经常的用法是指诗文或书画。珍贵的字画或赞美别人的字或画叫墨宝;死者留下来的亲笔文稿、字画叫遗墨;说一个人文化水平低叫胸无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