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国学《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赏析
释义

国学《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概说】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着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年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梁(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徽宗时供职翰林画院,尤其擅长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传说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之后,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大为赞叹,奉为至宝,用他“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qián)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杰作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各种劫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事锦囊】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卷风俗画,原作为绢本,高25.8厘米,长534.6厘米。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城郊清明时节的景象,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画作规模宏大,结构谨密,人物和景致的虚实、疏密、动静具有鲜明的节奏,用界画表现各类建筑,人物则以兼工带写的笔法描绘,整幅画面既规整准确,又生动活泼,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从图画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几匹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绿,虽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有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人,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第二,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的漕运枢纽,汴河两岸,各式各样的人物杂于其中。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河中可以看到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有的靠岸停泊。汴河上有一座拱桥,宛如飞虹,故名虹桥。只见一只大船正要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杆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桥上行走的人,也在伸头探脑地看船过桥,这是有名的虹桥码头区,陆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第三,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依次排开。有茶坊、酒店、肉铺、庙宇、衙门等等。在房屋内,有卖绫罗绸缎的商人,有开药店门诊的医生,有看相算命的人等;在街市上,有做生意的商人,有闲逛的士人、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身负背篓的僧人、听说书的街巷小儿等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这幅5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了5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时代气息浓厚,画面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知识库】

画如此,人何堪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72岁高龄时,为无用师绘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一直传到现在,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据记载,此画明代时转入收藏家吴之矩之手,吴死后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奉若至宝,临死前以画“殉葬”,他的侄子将画从火中抢救出来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0年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道:“元朝有位画家叫黄公望,画了一幅着名的《富春山居图》……现在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啥时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事后,经过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努力,2011年6月1日,分离达360年之久的两段《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终于再次相逢。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9 16: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