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唯美主义
释义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

这个术语表达了一种文艺观点,即艺术是自我独立存在的,它不需要服从于任伺别有动机的目的,也不应该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非美学的标准加以评价。唯美主义的倡导者经常自觉地反对艺术上的教诲主义。一般说来,在既不相信艺术也不相信艺术家的中产阶级社会里,这些人属于少数派。

这种文艺观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作家和哲学家,如康德( 1724—1804 )、谢林(1775—1854)、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等。他们一致主张艺术是独立自主的。康德强调艺术作品存在的“纯粹性”和“超然性”;席勒声称形式高于一切;歌德认为应当把艺术作品看作是自我独立的有机体;谢林则宣称艺术作品是以独有的方式再现一般于个别之中。在英国传播唯美主义思潮的主要有柯尔律治(1772—1834)及卡莱尔(1795—1881);在美国有爱默生(1803—1882)及爱伦·坡(1809—1849);在法国有热衷于传播德国文化的德·斯塔尔夫人(1766—1817)、维克托·库辛(1792—1867)和他的门生蒂奥弗尔·儒弗鲁瓦等。据说库辛在1818年发表《真、善、美》演说时就使用了“为艺术而艺术”这句名言;后来康斯丹特(1767—1830)在《日记》中也间或使用它。维克多·雨果(1802—1885)给《克伦威尔》及《埃尔纳尼》所写的序言中也包含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在现代文学中,最初有意识地使用“唯美主义”这个口号的是法国诗人戈蒂耶(1811——1872),他在小说《莫班小姐》(1835)的序言中,颇有风趣地否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实用价值”的观点。另一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赞同戈蒂耶和爱伦·坡的观点,认为诗歌就是“用节奏创造的美”(见《诗歌原理》,1850年版)。他对“经验”的含义给以美学上的解释;他自称在写作诗歌时,只考虑到艺术家的尊严,要通过创作过程本身去领悟事物的“终极存在”。但是,他的观点并不始终如一。当涉及诗歌中素材的内在含义时,他说他的诗兴部分来之于道德上的启示。尽管他信奉艺术的“纯粹性”,但是他却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主张抹煞道德存在的幼稚空想。

波德莱尔认为,经验就是需要诗人加以整理的、到处可见的象征符号。他提出了一种“对应”理论,就是各个感觉客体和“心灵主体”之间,各个感觉器官的感受力之间存在着对应互通的关系。这些论点都为马拉梅(1842—1898)、魏尔兰(1844—1896)为首的法国象征主义运动所采用。象征主义者主张采用启示性的象征符号,而不用理性的陈述,去表达浓缩的感情。他们也努力提炼和纯化诗歌语言。他们师承爱伦·坡的看法,认为诗歌就是要力求表达音乐中那种超脱现实的感情;“理想的美”要在可感知的世界以外去追寻,虽然这种美是由可感知的世界,或者说是由一些象征符号,所激发的。象征主义者这种看来矛盾的论点,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的作品中找到了他们所孜孜以求的样本。象征主义者很像训练有素的能工巧匠,潜心琢磨存在于一首诗的整体和构成它的词语及意象之间的错综微妙的关系。法国文学中象征主义源流延续是十分明显的。创始者是马拉梅。接着是兰波(1854—1891),他强调“要使人的一切感觉器官能陷入狂乱”,以获取新的诗歌效果和精神上的完全自由。以后有瓦莱里(1871—1945),他的诗歌追求生动的意象,要创作出一种从感情上及理性上都切合的“纯粹诗歌”。其后有阿波罗内尔,他鼓吹自由主观主义,并预见了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再后又有勃勒东(1896—1966)及艾吕雅(1895—1952);他们是超现实主义者,经常在精神狂乱状态中,挖掘诗歌的潜意识。

英国的唯美主义,是本国和法国双重影响的产物。浪漫派注重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一倾向推动了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当时,先拉斐尔派把济慈和罗斯金所热情崇拜的文艺美视为装饰美,而否认道德内涵。在此时期及以后的十年中,影响较大的是作家裴特尔(1839—1894)。他在《论文艺复兴》(1873)一书的结论中写道:英国的唯美主义,几乎已得到官方的许可。裴特尔极力主张感情敏锐的人,要在胸中“经常点燃起宝石般的美感烈火”,去寻求生命中极其珍贵的一刹那,把平常的感情升华到“诗的激情,美的向往及为艺术而艺术”的顶峰。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著名诗人,如王尔德(1854—1900)、道森(1867—1900)、青年时期的叶芝(1865—1939)等。摩尔(1852—1933)、西蒙斯和戈斯(1849—1928)等人,在90年代把法国新一代的作家和画家的作品介绍给了英国人民。稍后不久,詹姆斯·休内克(1860—1921)在美国从事相似的活动。

从诗歌创作活动的发展过程看,对于英国19世纪90年代诗人影响比较大的是波德莱尔的神秘主义和魏尔兰的观点。魏尔兰一贯主张诗人应当描述情感的细腻神韵,在诗歌中创造动人心弦的音乐境界。相比之下,马拉梅作品中表现的生硬的艺术手法影响较小。

1899年,西蒙斯的《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主义运动》出版,从而使英、美两国现代诗歌的先驱艾略特(1888—1965)、庞德(1885—1973)了解到法国象征主义流派的作品。他们在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融合了法国唯美主义诗学的精髓,即认为诗歌是不具人格的客观存在实体的观点。现代美国诗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象征主义影响熏陶的结果,如麦克利什(1892—1982)、艾肯(生于1889)、肯明斯(1894—1962)、玛丽安·莫尔(1887—1972)、史蒂文斯(1879—1955)、哈特· 克莱恩(1899—1932 )、兰塞姆(1888—1974)、泰特(1899—1979)等,他们都喜爱琢磨作诗技巧,反对传统道德观念对诗的制约。在英国,艾略特的追随者,如奥登(1907—1973)、刘易斯(生于1904)、斯彭德(生于1909)、麦克尼斯(1904—1963)等,虽然在早期都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后来却全部接受了艺术独立自主的观点。现代派诗人,如罗伊·坎培尔和罗伯特·格雷夫斯,创作出一种结构致密的象征主义诗歌;其他诗人如伊迪丝·西特韦尔(1887—1964),迪兰·托马斯、劳伦斯·杜雷尔、戴维·加斯科因、乔治·巴克尔等都受到象征主义的后续流派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德国,斯特凡·格奥尔格和赖纳·马里亚·里尔克等人早期的诗歌也显示出法国唯美主义的影响。总的看来,除了一些超现实主义者外,所有这些现代的唯美诗人,都没有承袭马拉梅及其同时代人的观点,而是把诗歌创作看作是一项社会性的、为公众服务的活动。但是,对于所有上述诗人来说,唯美主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美的事物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诗人应在作品中努力追求技巧上的完善。正是这种认识成了他们终生从事诗歌创作的强大动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3: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