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呻吟语录- 诚信名言
- 交友名言
- 节俭名言
- 诫子名言
- 尊师名言
- 重教名言
- 劝学名言
- 学问名言
- 励志名言
- 品德节操
- ·狃浅识狭闻,执偏见曲说,守陋规俗套,斯人也,若为乡里常人不足轻重,若居高位有令名,其坏
- ·天下所望于圣人,只是个“安”字;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个“平”字。平则安,不平则不安
- ·心要虚,无一点渣滓;心要实,无一毫欠缺。
-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恶而掩者也。君子不彰善以损德,不掩恶以长慝。
- ·万弊都有个由来,只救枝叶,成得甚事。
- ·毫厘之轻,斤钧之所藉以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斗之所赖以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
- ·学术要辨邪正。既正矣,又要辨真伪。既真矣,又要辨念头切不切,向往力不力,无以空言辄便
-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火无体,而用不穷
- ·强恕须是有这恕心才好,勉强推去,若视他人饥寒痛楚漠然通不动心,是恕念已无,更强个甚?
- ·法令所行,可以使土偶奔趋;惠泽所浸,可以使枯木萌蘖;教化所孚,可以使鸟兽伏驯;精神
-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是故道凝于宁静。
- ·人不难于违众,而难于违己。能违己矣,违众何难?
- ·此身要与世融液,不见有万物形迹、六合界限,此之谓化。然中间却不模糊,自有各正底道理,
- ·学问之道,便是正也,怕杂。不一则不真,不真则不精。入万景之山,处处堪游,我原要到一处,
- ·人未有洗面而不闭目,撮红而不虑手者,此犹爱小体也。人未有过檐滴而不疾走,践泥涂而不
- ·有脍炙于此,一人曰咸,一人曰酸,一人曰淡,一人曰辛,一人曰精,一人曰粗,一人曰生,一人曰
- ·顺心之言易入也,有害于治;逆耳之言裨治也,不可于人。可恨也!夫惟圣君以逆耳者顺于心,
- ·人才邪正,世道为之也;世道污隆,君相为之也。君人者何尝不费富贵哉?以正富贵人,则小人
- ·当需莫厌久,久时与得时相邻。若愤其久也而决绝之,是不能忍于斯须而甘弃前劳,坐失后得
- ·情有可通,莫于旧有者过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旧无者妄增设,以开多事之门。
- ·我之子我怜之,邻人之子邻人怜之。非我非邻人之子而转相鬻育,则不死为恩矣。是故公衙不
- ·两精、两备、两勇、两智、两愚、两意,则多寡强弱在所必较。以精乘杂,以备乘疏,以勇乘
-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发不如是者。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
- ·“安而后能虑”,止水能照也。
- ·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何者?相去之远而相责之深也。惟有道者,智能谅人之愚,巧
- ·其事难言而于心无愧者,宁灭其可知之迹,故君子为心爱恶,太伯是已。情有所不忍而义不得
- ·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个融通周密、忧深虑远。营室者之正方面也,远视近视,曰有近视正而
- ·圣人处事,有变易无方底,有执极不变底,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惟其可
- ·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祸福无他,在为善与不为善。贫富无他,在勤俭与不勤俭。毁
-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 ·著令甲者,凡以示天下万世,最不可草率,草率则行时必有滞碍。最不可含糊,含糊则行者得以
- ·一呼一吸,不得分毫有余,不得分毫不足;不得连呼,不得连吸;不得一呼无吸,不得一吸无呼
-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 ·“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利其无知也。大奸大盗,皆自无
- ·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攘臂极力,一犯手自家先败。
- ·人欲扰害天理,众人都晓得;天理扰害天理,虽君子亦迷,况在众人?而今只说慈悲是仁,谦恭
- ·礼之有次第也,犹堂之有阶,使人不得骤僭也。故等级不妨于太烦。阶有级,虽疾足者不得阔
- ·总埋泉壤终须白,才露天机便不玄。
-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
- ·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此有道之言也。但法度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只
- ·圣贤养得天所赋之理完,仙家养得天所赋之气完,然出阳脱壳,仙家未尝不死,特留得此气常存
- ·进贤举才而自以为恩,此斯世之大惑也。退不肖之怨,谁其当之?失贤之罪,谁其当之?奉君之
- ·襄垣县署楹帖:百姓有知,愿教竹头生笋;三堂无事,任从门外张罗。
- ·当大事要心神定,心气足。
- ·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便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文如曹
- ·天理本自廉退,而吾又处之以疏;人欲本善夤缘,而吾又狎之以亲。小人满方寸而君子在千里
- ·语之不从,争之愈勍,名之乃惊。不语不争,无所事名,忽忽冥冥,吾事已成,彼亦懵懵。昔人谓
- ·民鲜耻可以观上之德,民鲜畏可以观上之威,更不须求之民。
- ·纪纲法度整齐严密,政教号令委曲周详,原是实践躬行,期于有实用,得实力。今也自贪暴者奸
- ·疏于料事而拙于谋身,明哲者之所惧也。
- ·世人作无益事常十九,论有益惟有暖衣、饱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臣子事君亲,妇事夫,
- ·论眼前事,就要说眼前处置,无追既往,无道远图。此等语虽精,无裨见在也。
- ·慎言之地,惟家庭为要。应慎言之人,惟妻子仆隶为要。此理乱之原而祸福之本也。人往往忽
- ·时时体悉人情,念念持循天理。
- ·沾沾煦煦,柔润可人,丈夫之大耻也。君子岂欲与人乖戾?但自有正情真味,故柔嘉不是软美,
-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须向苍苍上面讨。
- ·无涵养之功,一开口动身便露出本相,说不得你有灼见真知。无保养之实,遇外感内伤依旧是
- ·工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
- ·今之用人,只怕无去处,不知其病根在来处。今之理财,只怕无来处,不知其病根在去处。
- ·万籁之声,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鸣其真,何天何人,何今何古?《六经》,籁道者也
- ·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 ·士君子作人,事事时时只要个用心。一事不从心中出,便是乱举动;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
- ·“察言观色,度德量力”,此八字处世处人一时少不得底。
- ·从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脱略而不疏忽,简静而不凉薄,真率而不鄙俚,温润而不脂韦,光
- ·为恶再没个勉强底,为善再没个自然底。学者勘破此念头,宁不愧奋?
- ·学莫大于明分。进德要知是性分,修业要知是职分,所遇之穷通要知是定分。
- ·气只够喘息底,声只够听闻底,切莫长余分毫,以耗无声无臭之真体。
- ·道不可言,才落言诠,便有倚着。
-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孝子不可不知。“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忠臣不可不知。
- ·世上没个好做底官,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才说做官好,便不是做官的人。
- ·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积威之祸可救,积恩之祸难救。积威之后,宽一分则安,恩一分则悦
- ·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面不自见,借镜以见,若手则吾自见之矣。镜
- ·神清人无忽语,机活人无痴事。
- ·万物得天地之气以生,有宜温者,有宜微温者,有宜太温者,有宜温而风者,有宜温而湿者,有宜
- ·夫礼非徒亲人,乃君子之所以自爱也;非徒尊人,乃君子之所以敬身也。
- ·业有不得不废时,至于德,则自有知以至无知时,不可一息断进修之功也。
- ·或问:孔孟周流,到处欲行其道,似技痒底。曰:圣贤自家看底分数真,天生出我来,抱千古帝王
- ·孟子看乡党自好者看得甚卑,近来看乡党人自好底不多,爱名惜节,自好之谓也。
- ·变法者变时势不变道,变枝叶不变本。吾怪夫后之议法者偶有意见,妄逞聪明,不知前人立法
- ·谈治道,数千年来只有个唐、虞、禹、汤、文、武,作用自是不侔。衰周而后直到于今,高之
2074条 上一页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