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臣忠心,谗言难离间
历代成就大业的帝王,多能亲贤臣远小人,能不受小人的谗言的蛊惑,做到用人不疑。孙权就是这样一位帝王,他对诸葛瑾的信任就是一个例证。
东吴诸葛瑾(生于174年,卒于241年),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他是诸葛亮的兄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开始被封为长史,后提升为南郡太守,再擢升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亮经刘备“三顾茅庐”,别了隆中躬耕陇亩生活,出山为刘备所用。
孙吴的诸多大将见诸葛瑾“青云直上”,这么快便受到重用,心生嫉妒,于是暗谗中伤,说其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其实就是同其弟诸葛亮一起为刘备所用的。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消除对他的疑虑。
孙权说道:“我与子瑜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我非常了解他的为人,他从来不做不合道义的事,不说不合道义的话。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来,他不敢违其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这样回答说:‘我在您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您;而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就应该效忠刘备,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从这些话中,我更加赞赏子瑜的高贵品格。所以,我非常确定他不会做出那种事,子瑜是不会负我,我亦决不会负子瑜。不久前,我也看到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我丝毫没有犹豫地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并给子瑜写了一封亲笔信,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动。”
陆逊听了孙权的一番话,知道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
孙权又说:“我知道你和子瑜是好朋友,对我也是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也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智慧总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