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台湾文化·台湾的名称、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义·台湾名称的确定
释义

台湾文化·台湾的名称、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义·台湾名称的确定

台湾文化·台湾的名称、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义·台湾名称的确定

在我国古籍中,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关于台湾的记载,说法不大一致。有说《禹贡》中的“岛夷”,《汉书》《后汉书》中的“东鳀”,沈莹《临海水土志》中的“夷州”等,都是指今天的台湾,但也有人提出不少的疑问,因此还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隋书》中的“流求传”,专门记述了流求,宋代赵汝适的《诸番志》和官修的《宋史》中都有关于“流求”的记载;后在《元史》中又出现了“溜求”的名称。从隋代到明初,有些史书和私人著作中还使用过“留仇”、“琉球”、“流虬”等名称。这些,大体可认为是同音异写。关于历史上的流求,在国内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不论流求还是琉球,都是指今天的台湾;另一种认为,乃泛指台湾和琉球群岛等;还有一种则认为是指今天之琉球群岛。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第一种看法,即认为是指今之台湾。

到明代初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的发达,台湾的地理位置弄得更清楚了,台湾出现了新的名称。明初的琉球,专指今天的琉球群岛,亦称“大琉球”,而把比大琉球大得多的台湾,却称之为“小琉球”。到明末,在台湾还有鸡笼山、大鸡笼山、北港、东番、东番诸岛、东番诸山、东岛、东国、小东洋、东角洋、东山、东海、东瀛、东溟、海东、台员、大员、大圆、大冤、大湾、台窝湾、台湾等称呼,到了明末,更多的人都称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一边沿用一般人的称呼,同时又名之为“东都”,后其子郑经继位时,又改称为“东宁”。

有人说,“台湾”这个名称是从“埋怨”转音的,早期不少闽人到台湾开发,历尽千辛万苦,许多人客死在台地,死后连尸骨都难得运回原籍安埋,深感埋怨。闽南音“埋怨”二字与台湾音相近。就是说,“台湾”名称,可能就是“埋怨”二字转音而成的。历史学家连横在他的《台湾通史》一书中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这种说法显得有些附会。不过,有人认为,闽人并不全把“埋怨”视为消极的字眼,

它的含义有两重:既对死者拓垦台湾,事业未竟而亡感到惋惜、悲恸,而且还有掩埋死者的冤恨怨气,冀望生者运气好转,继承死者的遗志,继续创业之义。这从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习俗可以得到佐证。闽南人长辈对子侄后辈、亲人好友,呼名时常冠以“呆(台、埋)”以示亲热。正因为闽南人这样理解“埋怨”之义,所以对早年台湾并不望而生畏、止步,而是勇往直前,更多的人渡海拓垦台湾荒岛,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奋斗、把“海上荒土”变为“乐土”,把台湾变为宝岛。闽台先人用血汗和生命给台湾命名,并奠定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人们从这里也不难得到理解。也有人说,台湾之所以称台湾,因为它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这大概是后人的想象。还有一种说法是,台湾一名是从“台窝湾”演变而来的,这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台窝湾原为台湾高山族平埔族中的一个族称,这部分人曾散居于今台南安平附近。安平曾称为一鲲身,附近皆海湾。因此,“台窝湾”这一称呼,最早是既称其族亦称其地,久而久之,成了人们熟知的名称,并简称为“台湾”。其称谓大体是从明朝宣德、正德年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开始的。不过,开头时,还不怎么固定,或指其族,或指其居住之地,有时也泛指全岛。后来使用的人多了,便出名了,从大陆沿海到台湾的移民多沿用这称呼,于是“台湾”几乎成了通用的名称。后来在明朝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开始使用这个名称,但还不能算为法定名称。1683年,清政府以武力打败了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把它置于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二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置府设官而治,设置台湾府(下置三县)隶属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此后“台湾”既是人民群众的称呼,也是法定的名称。

台湾其名先流行于民间,后才被官方所认可,它最早出现于官方文件中系明万历年间的事(或说1620年明廷公文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而在私人著作中记载,这一名称的当推何乔远的《镜山全集》为最早。台湾这一名称虽然不是何氏所独创,但他的记载和使用,却给东南沿海人民群众以影响。何乔远字穉孝,号匪我,人称镜山先生,泉州府晋江人,明朝万历年间任过礼部仪制郎中,万历以后还担任过光禄少卿,太仆少卿,再进右通政、光禄卿、通政使,晚年引疾归里。他还乡时车无一金,居镜山讲学,以维持其生计。何氏编篡过《闽书》《名山藏》和《镜山全集》等书,颇受世人注目。《名山藏》中有“鸡笼淡水夷”的记载,提到它位于澎湖东北,又名“北港”或叫“东番”,郑和入海谕诸夷,唯该地酋独不听约束云云。这些对以后编修的台湾地方志,曾有过影响。《镜山全集》使用台湾一语,自然是采用福建民间的说法,而他对福建民间说法的记载反过来对“台湾”一语的推广起着推动作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