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匡衡
释义

匡衡

作者: 王辉 【本书体例】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求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求,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此,闻之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顾。

(选自《西亲杂记》)

匡衡字稚圭,学习勤奋,但没有钱买灯烛。邻居有灯烛,但借不到光,匡衡就把墙穿一个孔,让光亮透过来,用书映着灯光来阅读。

县里有一大姓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富裕,有很多藏书。匡衡就给他家做佣人,不取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愿意读遍您家的书。”主人很感动,供给他书,于是匡衡就学成了大学问家。匡衡善于讲解《诗经》,当时的文人这样说:“谁也不要在这里讲《诗经》了,匡鼎要来讲。匡鼎一讲《诗经》,无不心领神会,笑逐颜开。”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文人对他佩服到这样,听到他讲诗的人都高兴地喜笑颜开。

匡衡同县有一个讲《诗经》的,匡衡就前去提出疑问,这个人被折服了,倒穿着鞋子跑走了。匡衡追着他说:“先生留步,前面说的再讨论讨论。”这个人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个名篇。

匡衡,西汉经学家,山东苍山兰陵镇人。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汉元帝时官至太子少傅与丞相,封乐安侯。也许因为匡衡过于锋芒毕露,汉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为平民。

作者写匡衡,没有写他的官运亨通,也没有写他在经学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作者抓住他青少年时期富有教育意义的“穿壁引光”和“作佣求学”的故事,加以渲染,表现了他刻苦好学、学而不倦,诲人不厌的精神。

“穿壁引光”,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人们常常用来教育孩子勤奋好学,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才。于是匡衡就成了孩子们的榜样。作者表现匡衡的好学,主要写他家贫无烛、无书。为了学习,他不惜给有书人家当佣人,而且不取报酬,但能读到主人的书就可以了,这是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主人也被匡衡的精神所感动,所有的书让匡衡阅读,于是,匡衡成了西汉大经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特别是对《诗经》,有独到的见解,只要有匡衡在,别人不敢再讲解《诗经》。“匡说《诗》,解人颐”,他讲解灵活、生动,人人能领会内容,讲解又很风趣,没有学究气,使听者十分乐意,心情愉快。

最生动的地方是,匡衡的同乡学者,竟然班门弄斧,设讲坛讲《诗经》。匡衡听到这个消息,就前往听讲,并与他讨论诗义。匡衡对他的讲解,提出许多质疑,问得这位同乡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鞋也穿倒了,慌慌张张地走了。邑人的理屈词穷,“倒履而去”的窘态,都写得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匡衡“穿壁引光”的故事,不见正史记载,然而,本文作者抓住了两则富有生命力的故事,具体描写了一个青年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因而使故事传之不衰,不仅在当时人们崇尚匡衡精神,就是在今天,匡衡的精神仍对我们刻苦读书,研究学问,富有启迪意义。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