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刚柔相济达于大道
释义

刚柔相济达于大道

刚柔相济达于大道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是中国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残暴严厉,而是强娇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娇。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刚柔相济是道家的主张,道家祖师老子主张用“柔”,他曾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柔”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多重原型意象。一是初生的婴儿和万物。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云: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大意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燥。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

“柔”的第二重意象是水。《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意是说,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的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老子常“柔、弱”连用,表达与“坚(刚)、强”相对的哲学内涵。《道德经》第四十章明确地以“弱者”作为“道之用”。

“弱”既为“用”,可见“柔弱”接近于手段、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柔弱不是价值目标,目标是以“柔弱”的在世方式达到真正的坚强。譬如婴儿至柔,其生命力却很旺盛,一天比一天强大;水至柔,却滋养、灌溉万物,利之不尽,其用无穷。

苏辙说:“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道虚静无物,乃至柔至弱者,却能功被群类,利泽万物。”“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谓真正的强大,是恒强。惜乎众人生天地之间,皆知强之为强,却莫知弱之为用,此所以失于用弱矣。

“柔弱”不是软弱,在“刚”与“柔”的辩证关系中,“柔弱”的枢机乃在明知何为雄强,却安于雌柔;明知何为光亮,却甘居暗昧;明知何为荣耀,却固守卑微。

“柔弱”不是目的,持守“柔弱”之道的目的是使自己变得真正强大。

因此,在老子这里,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必然与其他辩证范畴一样,在具有内在对立性的同时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一面。

老子并非从根源上或本质上舍弃“刚强”或“强大”,更准确地说法,老子非但不反对强,相反,“刚强”始终是老子哲学的终极追求。

这种“刚强”并非形式上的“刚强”,而是实质上的“刚强”;并非方法上的“刚强”,而是目的上的“刚强”;并非现实中的“刚强”,而是趋向上的“刚强”;并非世俗推崇的“刚强”,而是具有超越精神的“刚强”。

一言以蔽之,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实际上是看到了万物由弱转强的根本趋势,从而以“柔弱”为真正的“刚强”,或者说是倡导用“柔弱”的方式来收获“刚强”。

老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哲学慧眼洞察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天之“道”,故而不主张以“刚强”为处世手段。“弱”既“胜强”,“柔”既“胜刚”,则我们所守持之“柔”“弱”实乃真正的“刚强”。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矝、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显然,“逞强”并非真正的“刚强”,以“刚强”处事不是合“道”的方式。相反,它是纷争之首、祸乱之源。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唯物的世界,唯物世界的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曾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故事:用石头和鸡蛋砸头,谁更痛?答案当然是头痛。

如果是用鸡蛋碰石头的话,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这就是石头相对于鸡蛋而言。

但是,那些看起来强大而坚硬的东西就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吗?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事物,以柔克刚,往往可以取胜。

在世人的眼中,一滴水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一滴水在其漫长岁月里简单地重复一个动作,就产生了滴水穿石的效果。

人们常说温柔如水,可无穷无尽的水能构成一道势不可当的力量,穿越万水千山,滚滚浩荡东流而去;人们又说柔情似水,而水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比如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

将一粒种子撒播在地里,如果没有阳光和水的话,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腐烂在泥土里,根本不可能生根发芽。

但是,只要它能生根发芽,就立马会悄无声息地惊天动地。幼苗能力顶压在身上的顽石,树根能使石缝裂开让自己扎根生长。这就是顽强而又伟大的生命,这就是看似柔弱实则伟大的生命力量。

在每个人的口腔里面,坚硬的牙齿与柔软的舌头和平共处几十年,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然而,每一次都是以牙齿的后悔和舌头的惨败而告结束。

牙齿对于舌头的强大是无可置疑的,而当人步入老年、一颗颗坚固的牙齿都不在时,唯有柔软的舌头依然在那里坚守自己的岗位。所以,只有刚中有柔、柔中存刚、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将自身勇敢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勇往直前,从而取得胜利。

可以这样说,柔中有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追求处世之理想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一点在太极图上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

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

古人晏婴的故事则很好地说明了刚柔互用的重要性。

晏婴,又称为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不仅富有灵活性,同时还始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在出使之时,晏婴将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令出使任务一次次以胜利告终。

曾经有一次,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于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要来,便对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能言善辩的大臣,名气极大,然却是个矮子,我要当面羞辱他一番,让他领教一下我们楚国的厉害。”

于是,楚灵王命人连夜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小门,吩咐守城的士兵,在等到齐国的使臣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把大门给关上,让使臣从旁边的小门进城。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晏婴来到了楚国的城门下,看到城门紧闭,便把车停了下来,派人去叫门。

一个守城士兵说:“听说齐使身材矮小,可从城边的小门入城,所以才没开大门。”

晏婴淡淡一笑,用手指着那个小门大声说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

楚使的礼宾官见势不妙,无奈之下只好改道,把晏婴一行人从大门送进了城内。

当晏婴到宫中拜见楚灵王之时。楚灵王只是瞥了晏婴—眼,用一种傲慢的神情说道:“怎么,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做使者?”

晏婴答道:“齐国的临淄居民众多,人们张开袖子便成了阴天,大家抹把汗一挥,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们肩挨肩脚碰脚走路,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听了晏婴的话,楚灵王又问道:“既然是这样,齐景王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楚国呢?”

晏婴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楚灵王听了,顿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本想发作一番,可是又知道是自己理亏,只好以礼热情地款待了晏婴一行人。

第二年的冬天,晏婴又一次奉齐王之命出使了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这个矮子又要来,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婴数落的难堪情景,因此便决定,这一次无论怎样也要想方设法羞辱晏婴一番,以解去年之羞耻。

晏婴到了楚国以后,楚灵王不再像去年那样冷漠,让人快速地摆上了酒宴,并且亲自去招待晏婴。

酒至半酣,楚灵王忽见两名兵士押着一个被捆绑着的男子从殿下经过。楚灵王装作生气的样子斥责道:“你们这是干什么?难道没有看见我这里有贵宾吗?”

然后,楚灵王又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他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

两名兵士装作很慌忙的样子答道:“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他是齐国人?”楚灵王故意把“齐国”二字说得很响亮,生怕晏婴听不到,然后又用眼睛斜睨着晏婴,装出一脸困惑的神态,问道:“难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如此喜欢偷盗吗?”

楚灵王这样一个小把戏,立即被聪明的晏婴识破了,他知道这是楚灵王故意要借机侮辱齐国。

因此,晏婴便离席向楚灵王深施一礼,答道:“大王,我听说橘子树生长在淮南,它就结出橘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结出枳子。它们的叶子虽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主要是淮南淮北两地的水土不同啊!现如今,齐国的百姓在齐国不偷不盗,然而一来到楚国就都做起盗贼来,该不会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得人变得喜欢偷盗了吧?”

晏婴的一番话,顿时让楚灵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默然了良久之后,楚灵王最后只得讪讪地说:“和圣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寡人这样做实在是自讨没趣啊……”

又有一次,晏婴奉命去出使吴国。

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吴国的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

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然将周王称为天子,这是周王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

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然对此不理不睬。

侍卫没有办法,只得径直走到他的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

晏婴这才故意装作很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

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

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去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接见诸侯时应行的礼仪。

吴王本来是想利用这个办法来难为晏婴的,结果却自讨没趣,好不尴尬。但是他并没有死心,还想继续难为晏婴。

吴王故意装作非常诚恳的样子对晏婴说:“一国之君要想长久保持国威,守住疆土,该怎么办?”

晏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责罚;强不欺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不以威力搞掉别国国君,不以势众兼并他国,这是保持国威的正当办法。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很危险了。”

自命不凡的吴王在听完晏婴的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就再也想不出什么难题为难晏婴了。晏婴凭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不动声色地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还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十分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

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动怒,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地加以使用,富贵时不过分地加以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而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之疾苦,这就是节俭。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

叔向听了这番话语之后顿时对晏婴肃然起敬,以后便不敢再以貌取人,小看晏婴了。

晏婴这样一位被载入史册的杰出外交家,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大国的淫威和责难,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各个难题,出使不受辱,一次次维护和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在诸侯国之间赢得无比崇高的声誉。

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可柔可刚,合道之常。

大意是说,善于做统帅的人,他在刚强的时候不可摧折,在柔韧的时候不可屈服,所以,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只有柔韧而没有刚强,其战斗力就一定会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刚强而没有柔韧,战斗力也一定会丧失殆尽;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帅之道,才能够称之为上策。

“刚柔互用”可称作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精华,历代成功的帝王都深谙此道。清初康熙更是善于利用这一策略。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者型帝王,也是历史上文治兼有武功的少见的杰出帝王之一。

康熙深谙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闻、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的真谛。

康熙凭借其远见卓识、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天赋,创造出刚柔互用治心之道。

凭此大略,他把清王朝推向了天下富足的康熙盛世,使其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帝国。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刚柔互用”的高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自立,必须要有坚硬的“骨头”。当然,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坚硬的骨头只能撑起身体的骨架,还必须要有“血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曾国藩有一副非常知名的对联这样写道:“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副对联上联意思是说,春天是柔和的,包容的,因此做人处事要讲和谐、讲包容,要能做到随机应变,只有将这团“春意思”养活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意思是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柔”,一味地“内圣”,还要刚。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弯曲了。人为了事业,不能一味地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这副对联,“柔”中显“刚”,可进可退。正是因为刚柔相济,方能达到自立自强!

人生常常充满变数。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个寓言:

在山顶上生长的橡树由于阳光雨露充足,没过几年便长得粗壮而又高大、挺拔威武,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日,昂首苍穹。

有一日,忽然吹来一阵狂风,将耸立山顶的橡树连根拔起,一直抛到了山下的芦苇丛中。

平白遭受灭顶之灾的橡树看着狂风中完好无损的芦苇,感到颇为不解,芦苇告诉它说:“因为没有你高大挺拔的身躯,所以我们在多年的风雨中练就出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身子。”

对于生长在现代社会里的每个人来说,也必须要练就出像芦苇般刚柔相济的功夫。因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一个人常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其成长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需要谨记的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你别晕”,不要重蹈耸立山头的橡树的覆辙。

时代洪流滚滚而来,人们特别是那些想有所作为的人,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人生奋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意义,还体现在多方面的资源开发能力上。如今,各个方面的资源都开始向资本这一核心进行汇聚,不论是知识、人才、文化,还是民众、社会服务性资源,都通过资本这样一种形式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而且在很多时候只有通过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才有可能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与繁荣的总体进程中。

这就是当今变革时代的一个基本走向,不论如何强调这个走向都一点也不过分。当代人力量的源泉与核心,在于对掌握和运用的资本所代表的那份社会责任是否具备充分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在于对社会民族力的自觉认识与承担。

我们应该履行好自己的时代使命,让自身成长为一个实践中华民族新文化精神的探索者和体现者,而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大浪的弄潮儿。因此,我们不妨好好学习一下芦苇的精神,自觉练就一身刚柔互用的功夫。切莫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晕了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刚柔相济,刚硬与柔顺相互弥补。我们要学会做到两者兼施。过去,这通常指施政手段、公关手法、对敌策略、做人风格,但这里只指做人风格,可谓人生难题。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阐明的观点是:“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这里明确地点明了刚柔相济不是一般人的要求。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