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女儿行·金和
将军既解宣州围,铙歌一路行如飞。行行东至濑水上,乃营金屋安玉扉。步障十重列纨绮,流苏百结垂珠玑,天吴紫凤贴地满,珊瑚玉树灯相辉。灵蠵之柈大蠡盏,椒花酿熟羊羔肥。坐中貂锦半时贵,眼下繁华当世稀。道是将军毕婚礼,姬姜旧聘今于归。兰陵道远蹇修往,春水吴船凭指挥。良辰风日最明媚,雪消沙暖晴波翠。双桥儿女竞欢声,新年梅柳酣春意。卓午遥闻鼓吹喧,前津已报夫人至。将军含笑下阶行,众客无声环堵侍。彩船刚舣将军门,船中之女隼入而猱奔。结束雅素谢雕饰,神光绰约天人尊,若非瑶池陪辇之贵主,定是璇宫宵织之帝孙。颀身屹以立,玉貌惨不愠。敛袖向众客:“来此堂者皆高轩,我亦非化外,从头听我分明言:我是兰陵宦家女,世乱人情多险阻。一母而两兄,村舍聊僻处。前者冰畦自灌蔬,将军过之屡延伫。提瓮还家急闭门,曾无一字相尔汝。昨来两材官,金币溢筐筥。谓有赤绳系,我母昔口许,兹用打桨迎,期近慎勿拒。我兄稍谁何,大声震柱础。露刃数十辈,狼虎纷伴侣。一呼遽坌集,户外骇行旅。其势殊讧讧,奋飞难远举。我如不偕来,尽室惊魂无死所。我今已偕来,要问将军此何语?”女言缕缕中肠焚,突前一手揕将军,一手有剑欲出且未出:“我言是真是假汝耳闻不闻?我惟捉汝姑苏去,中丞台下陈诉所云云。请为庶人上达尧舜君,古来多少名将钟鼎留奇芬,一切封侯食邑赐钱赐绢种种国恩外,是否听其劫掠良闺弱息为策勋?诏书咫尺下五云,万一我嫁汝,汝意岂不欣?不有天子命,断断不能解此纷。汝如怒我则杀我,譬如幺幺细琐扑落粪土一蚤蚊。不则我以我剑夺汝命,五步之内颈血立溅青絁裙。门外长堤无数野棠树,树下余地明日与筑好色将军坟。一生一死速作计,奚用俯首不语局促同斯文?”将军平日叱咤雷车殷,两臂发石无虑千百斤,此时面目灰死纹,赪如中酒颜熏熏。帐下健儿腾恶氛,握拳透爪齿咬龈。将军在人手,仓猝不得分,投鼠斯忌器,无计施戈矜。将军左右摇手挥其群,目视众客似乞片语通殷勤。众客惊甫定,前揖女公子:“聆女公子言,怒发各上指。要之将军心,始愿不到此。求婚固有之,篡取敢非理。卤莽不解事,罪在使人耳。若两材官者,矫命必重箠。如今无他言,仍送还乡里。将军亲造门,肉袒谢万死。敬奉不腆仪,堂上佐甘旨。事过如烟云,太空本无滓。请即回舟行,食言如白水!”女视众客笑且颦:“诸君视我黄口侲。彼今大失望,野性讵肯驯?山魖寻仇雠,蓄念愈不仁。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杀民当杀贼,流毒滋垓垠。兰陵官道上,若辈来往频。不在霜之夕,则在雨之晨。我家数间屋,猎猎原上薪,我家数口命,惨惨釜内鳞。弹指起风波,转眼成灰尘。与其种后祸,终作衔哀磷。阎罗知有无,夜台冤谁伸?何如叫九重,天必无私纶。或竟辣手作,公论自有真。明知我此来,螳斧当巨轮。宁犹计瓦全,惜此区区身?诸君调停词,蔓甚我弗遵。”众客更前揖:“请勿变色瞋。将军负贤名,毛羽夙所珍,壹意希儒风,裘带殊恂恂。此举大不韪,一旦传闻新,万口鸣不平,可知詈申申,恶声来有由,欲辨难鼓唇。白璧自污之,罔值钱一缗。悔过方不遑,恨无障面巾。江东诸父老,相见惭相亲,况敢犯众怒,兴戎自婚姻。得罪名教尽,不复能为人。斯人非寻常,四方战贼多苦辛,大才虽非管乐匹,英风犹自奢颇伦。女公子既世家裔,幸为朝廷宽假熊罴臣。他日之事愿以百口保,某也官府某也乡缙绅。”翕然长跪代请命:“惟女公子为仙为佛为天神!”女知众客意难拂,乃曰“我为诸君屈,诸君前说姑置之,我与诸君借一物。我闻彼有善马名白鱼,日行千里犹徐徐。我之发兰陵,辞家计已四日余。老母痛苦常倚闾,两兄中庭握手空唏嘘。若乘此马归到家,可及今日日落初。自今我亦弃敝庐,卜邻别有秦人墟,桃花林中奉板舆,从兄去读黄石书,武陵隔绝痴儿渔。三日五日间,我既迁所居。秣陵蒋尉祠,归马其何如?”将军此马不数驭,至此惟恐女不去。急呼从者牵马前,四足霏霜耳披絮。女一顾此马,眉宇色差豫。撒手始释将军衣,身未及腾鞍已据。一声长谢破空行,电掣星流不知处。女行数日军无骚,将军振旅胆气豪。钟山之旁营周遭,宾僚迎拜将军劳。斗酒劝釂新蒲萄,钲笳杂奏声欢呶。云中匹马尘甚嚣,清光无恙来滔滔,千金一诺券果操,将军迎絷归其曹。马汗如血长嘶号,背上有物臃肿拳曲纵横束缚三尺高,乃是材官当日将去之聘礼,封还不失分厘毫。聘礼脱尽处,薤叶多一刀,刀光摇摇其锋能吹毛。将军坐此几日夜睡睡不牢。
《兰陵女儿行》,素来被推为金氏集中首选的名篇,又堪称近代诗歌史上一首独绝的叙事诗,在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领域中,其叙事规模与所创手法,是罕见其匹的。
此诗所写内容,是咸、同年间,一兰陵女子以大智大勇成功地抗拒了正“进剿”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清军将领劫婚的故事,思想与艺术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者金和,上元(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南京,他举家仍留城内,诗酒以狂。因与人谋里应外合之计,策应清军攻城,不成,乃只身潜逃出城,流离南方谋生。此诗可能是他于谋职常州时,据所见闻而创作。
《兰陵女儿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旧体叙事诗。在此诗以前,我国古典叙事诗基本上还停留在叙述故事的阶段。而《兰陵女儿行》能截取一个极富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作集中的浓缩描写,除开头与结尾作交代性的情节叙述外,全诗主要篇幅均通过对话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点染若干动作细节,从而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各类人物形象,揭示全诗题旨。这种把叙事诗加以小说化的大胆艺术创新,是金和《兰陵女儿行》一诗的最卓绝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叙事诗领域前所未有之举。由此可见《兰陵女儿行》一诗在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史上的地位。
全诗的叙事格局与剪裁,颇具小说情节安排的惯常的艺术倾向。全诗可分四大段落:第一段,自开头“将军既解宣州围”至“众客无声环堵侍。”此段可概括段意为“迎婚”。写清将得胜安营,在濑水上构筑新房,装饰华贵,正派遣属下与“媒人”去兰陵迎娶新娘。正午时刻,将军率众客在码头迎接,准备完婚。此段叙述交代了全诗的中心事件与情节开端。全诗写兰陵女抗拒劫婚,故以将军迎婚为情节之端,亦为故事所设矛盾的起点。因此,开头一段,极写将军婚前的志得意满,宾客的身份高贵,新房装饰的富丽华贵,婚宴排场的豪华铺张,以及迎婚场面的欢腾景象。诗以欲擒故纵的笔法,极写劫婚者将军的踌躇满志、洋洋得意。亦以先扬后抑的笔法,为兰陵女的抗婚作铺垫。
第二段自“彩船刚舣将军门”至“惟女公子为仙为佛为天神!”段意可概括为“抗婚”。是全诗情节开展的主要部分,也是描写全诗主要人物,如兰陵女、将军和众客等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全段以对话的形式展示情节,又可划出四个层次:此段开头,以实写结合夸张与比喻,摩写兰陵女出场时刻的亮相,突出其貌美多姿,素雅端庄,勇健轻捷,光彩照人,绝非闺阁中常见之一般柔弱女子,而是有见识,有胆量的奇女子。次一层写兰陵女伸冤拒婚,即兰陵女在婚礼堂上面向将军与众客的两段申述。先是“敛袖”以理相向,陈述劫婚之由与逼婚之状,诉说将军种种劫婚手段:以“金币”相诱,以“母许”相骗,以“露刃”相迫,以权势相压。后则仗剑而“手揕将军”,将其控制在手中,然后指控将军此举,见不得上司“中丞”,辜负“国恩”,有损“钟鼎”清名。倘“上达”天子“不能解此纷”,则“剑夺汝命”。兰陵女的从容自若、疾恶如仇、凛然正气,从这两段对话中,有较强烈的表现。又一层次则描写将军与众客的反应。先写将军被斥后,“面目灰死”,情虚胆怯,乞求众客。而众客则魂“惊甫定”,虚意解释,甘言斡旋,罪推“材官”,假意送归,欺骗兰陵女放脱将军,再施奸计。又次一层,兰陵女深一层揭露了“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的罪恶事实,从对劫婚一事的控诉,扩展到对清军、对整个社会以民当敌、草菅人命这种黑暗政治的谴责。从而表现了兰陵女看透强暴者“野性讵肯驯”、“蓄念愈不仁”的罪恶本性,不为众客所欺骗,而必以死相抵抗的见识和决心。最后,众客在兰陵女的义正词严之下,不得不“翕然长跪代请命”,备极屈卑的丑态,乞求“愿以百口保”将军。众客为了给将军开脱罪责,便百般夸赞将军“贤名”,抬出“朝廷”的名义,向兰陵女苦苦求情,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将军的外强中干、束手无策,而衬托了兰陵女的大智大勇和凛然正气,终以正理与正义战胜邪恶奸计。
第三段自“女知众客意难拂”至“电掣星流不知处”。本段大意可概括为“智归”。兰陵女勇斗将军,舌战众客,在情理上已占上风,然她能审时度势,适可而止,此其表现之一智;告以老母与两兄苦待盼归,乘势借马离去,作脱身之计,此其表现之二智;申明归家后即迁居,隐于僻处,与桃源人为邻,以绝将军追踪迫害之念,此其表现之三智。兰陵女借马得手,“始释将军衣”,立即据马腾鞍,破空远行而遁去。将军但为保全自己性命,“惟恐女不去”,借马放归,兰陵女终于抗婚成功。兰陵女这一位明理达义、智勇兼备、貌美心正的少女形象从而树立起来。
但尚有结束一段,在完成了兰陵女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再加一笔浓彩,使之更具光彩。自“女行数日军无骚”至全诗结束为末段,大意可概括为“警告”。兰陵女知书识理,色艺并俱,智勇双全,亦且品性高洁,不畏权势,不图富贵,崇尚气节,故脱身后,又放马送还作为聘礼之财物,固为非义之财不取,亦令俗流惊奇。何况,又致书将军,随附锋利一刀,以示警告,告诫将军不可再次作歹。原来将军于此抗婚事后,移师他处,“振旅胆气豪”,恢复了“平日叱咤雷车殷”的权威常态,待见到兰陵女的警告之信与刀,正是心有余悸,睡无安息。这一富于传奇色彩的情节,给兰陵女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又加上动人的一笔。
全诗叙事,突出中心事件,来龙去脉,井然有序,又加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剪裁有度,照应有方,虽以人物对话为叙事主干,穿插较多说理,而故事情节仍属完整而生动。此诗固然篇幅有限,然情节发展的线索脉络完整清楚,能生动有力地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刻划。如兰陵女性格尤为鲜明动人。美而不弱,外柔内刚;知书识理,勇而多智;气节高尚,不畏权势,不图富贵,志洁品高,是乱离风尘中一奇女子。至于将军,其形象则是一介武夫,外强中干,依仗权势,为非作歹,草菅人命,强暴无耻。各类人物性格,又加艺术的对照,更为鲜明。诗中将军不发一语,足见其外表“非寻常”而内心懦怯。兰陵女的勇敢机智,义正词严,端庄从容,与将军的情虚胆怯,萎卑退缩,束手无策,以及众客的卑屈相劝,甘言斡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使兰陵女这一形象更具光彩。全诗通过兰陵女形象的塑造,揭露了晚清军政的黑暗面,点明了其害不仅在兰陵女之一身一家,而涉及全社会,所谓“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对清军官兵的横行不法,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又作了更为深广的揭露与谴责,而兰陵女之遭遇只是其中一件典型事例而已。这就大为扩充了此诗题旨的思想意义,表达了当时广大平民对官府军兵鱼肉百姓、戕害人命的罪恶行为的愤慨与鄙视。至于写兰陵女把伸冤理枉的希望,寄托于中丞和天子,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
此诗的叙事小说化的艺术倾向,不仅表现在上述情节安排与人物描写上,还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全诗对话,间杂富于性格特色的动作细节;又杂用五七言和长句,相间并用,音调激昂顿挫,与情节的发展、感情的起伏相应和,表现了作诗如作文的长处。这种以文入诗的语言艺术,与全诗叙事的小说化相应相衬,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